回覆列表
  • 1 # 飛哥講歷史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公元207年,劉備在徐庶、司馬徽的推薦下,三顧茅廬於諸葛亮,“隆中對”之後,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時年27歲

    很明顯,此時的諸葛亮已經是名滿天下,這種人才自然是接到過其他諸侯的邀請,遠的不說,就說荊州劉表肯定是邀請過的,公元198年,劉表在荊州設立學校、學官,廣泛尋求天下名士,實際上就是為了招納人才,司馬徽由此來到荊州,一直居住在荊州附近的諸葛亮(8歲喪父後,跟隨叔父諸葛玄投靠荊州劉表,197年,諸葛玄去世後隱居隆中)怎麼可能沒有受到邀請?

    (劉表)

    而且,劉表的長子劉琦曾於208年(此時諸葛亮已經跟了劉備,但劉備依附於劉表,屬於上下級關係)數次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被逼無奈之下,建議劉琦外出自保,劉琦聽從才得以保住性命

    一個目光短淺的劉表,還有一個諸侯都算不上的劉琦,都曾想辦法籠絡過諸葛亮,更別說是其他實力強大且胸懷大志的諸侯了

    那麼諸葛亮是怎麼處置的呢?

    其實這個問題,看他怎麼對待劉備就知道

    第一,不親自前往者,置之不理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以上是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的對話,可見不親自前往,諸葛亮是不會搭理的

    (徐庶)

    這一條實際上就阻擋了絕大部分諸侯,畢竟隆中屬於荊州劉表,劉表雖然實力不怎麼樣,但亂世之中,諸侯之間相互掣肘,除非有絕對的把握,不然不會輕易發動戰爭,這種情況下,隨便到別人的地盤溜達,是件很危險的事

    可惜劉表要面子,“廣邀天下名士”是以自己的地位招攬人才,而不是“求賢”,以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的清高性格,自然是不予理睬,至於別的諸侯是寄信還是派人來,都是一個結果

    第二,心不誠,不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眾所周知,劉備找了諸葛亮三次,搞得關羽、張飛大為惱火,劉備勸阻並執意要等諸葛亮睡醒之後,諸葛亮才見了三人

    要知道,劉備的三次拜訪時間跨度還是挺大的,第一次,諸葛亮出門遊玩了,應該是秋高氣爽的季節,第二次,“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雲密佈”(雖然原文中第二次拜訪前寫到“時隔數日”,但怎麼也得有十天半個月),第三次,“又早新春”

    試問,哪一個諸侯會為了見一個只是聽說過的人,耗費這麼長時間,要知道這段時間,足夠招好多兵馬,打幾座城池了,能用這麼長時間表明誠心的人,也就劉備這種一窮二白,孤注一擲的人了

    第三,沒有野心,見也白見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

    第三次劉備見到孔明後,孔明好幾次推脫,直到劉備說出上面這段話,才有了“隆中對”,正是劉備胸懷天下,打動了諸葛亮(當然不排除劉備站在“大義”的至高點,滿足自己私心的可能性,但亂世之中,大家都這樣,只是劉備更加“大義”一點)

    總結一下:“三顧茅廬”的劉備,實際上沒有資格稱為諸侯,此時諸葛亮選擇出山幫助他,實際上一方面看中劉備的人品,另一方面可能更多的是看中自己以後的發展空間,畢竟,選擇能做到以上三點的人,在之後施展抱負的過程中會更加的放開手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高效背考研英語單詞的複習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