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看到這個問題我先會代入那個孩子的立場,父母辛苦一輩子讓自己讀大學,畢業後每個月拿四五千的工資,大概只夠養活自己,完全沒辦法給出父母回饋。這種時候面對父母的愧疚加上面對社會的無力,會讓人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懷疑自己上大學的意義。

    這件事其實可以從兩個角度看,一個是經濟角度,一個是精神角度。

    如果只從經濟角度看,這就像是投資,父母投資孩子讀大學,然後希望孩子能給自己回報,然而投資總會有虧有贏,這時候是否值得,孩子其實可以完全不用考慮,因為投資人是父母,孩子只是投資物件。

    然而因為孩子跟父母之間複雜的情感關係,會讓這件事情變得複雜起來。如果父母投資時的心態是為了孩子好,那麼孩子的愧疚心理會少一些,自我懷疑也會少很多,只是專注於自己的發展上面,畢竟受教育權是基本權利。

    而如果父母投資時本著的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那孩子一方面需要面對自己的人生髮展,一方面需要面對父母的期待,以及面對父母期待背後動因(攀比,防老,實現父母未實現的理想)所帶來的情緒,

    這種情緒可能是怨恨、憤怒或者愧疚。這種時候看起來是懷疑受教育的意義,不如說是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孩子在這種時候就會特別希望自己有能力滿足父母的期待,給予情感或者經濟上的回饋。

    而如果從精神角度看,這個問題就簡單很多了,上大學受教育可以讓你有三四年時間可以專注在自己的成長上面,沒有現實生存壓力,沒有很大的學業壓力,

    這段時間是瞭解自己,探索自己的最佳時機,最簡單的就是你有機會有一個比較空的時間段可以專注的看一些你想看的書,想一些你想要探索的問題,或者玩幾年,給之前那麼多年捆綁式教育鬆口氣。這種投資價效比實在太高了,只是受益人完全是孩子,父母是無法直接受益的。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最直接的答案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是將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看待還只是滿足自己的“工具”,

    孩子的自我評價體系是什麼:能否從心理上將自己的價值和父母的期待分開來看待,能否情感上從父母那裡分離並獨立,以及親子關係如何:教育的目的到底是父母託舉孩子還是孩子回報父母呢。

  • 2 # 風風285750272

    也想就此聊聊。

    忙到退休,二人閒坐。

    從結婚到今己有三十八年,再忙些啥呢?

    一月頭結婚,十月便生一子,所有的事都圍著他轉,當時老公三十三,我二十九。

    沒有了自我,早上5點30分起床,餵奶,有時還要洗兒子拉溼的床單。

    然後,一切事忙完,送兒子去里弄託兒所,每次都第一個,託兒所阿姨剛生爐,根本沒空管兒子哭,馬上去趕公交,要從上海東頭到西頭,中間換二輛車,還要經過二條鐵路,廠門口查崗,遲到扣錢。

    慢慢,兒子長大,又覺得房子太小,樓梯太暗,決不能讓兒子在這兒長大,成了我奮鬥信念,每逢星期天就去換房市場。

    幾經周執,終於搬到永嘉路,兒子進了徐彙區第一中心小學。

    接著,為讀書常常又急又打兒子。

    接著,兒子做了旅行社工作。

    接著,買房,買了後又換市中心三室二廳。

    接著,兒子結婚。

    最後,兒子不願意和我們住一起,再將老屋買了,賣了酒店公寓養老。

    整個人生全圍著兒子轉,最有創造力的時候。

    總算,被兒子拋棄的二人找到自已樂趣。

    兒子做丁克,我們也沒辦法,否則,新一輪又開始了。

    哈,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使徒行者2》裡的反派Demon,為什麼一直歪著嘴邪魅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