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文史
已關注
杜甫為李白寫的詩中,為何說“世人皆欲殺”?世人為何想殺李白?

大唐兩位詩歌王者的冰火之交,總能碰撞出能夠驚豔時光的霞煙。李白是遨遊於天際的大鵬,盤旋於長安良久,卻始終不肯俯就人間,偶爾將偷聽到的仙人語揮灑成墨,便是一首千古名篇;杜甫則是蟄伏在地平線上的諦聽,仔細甄別著世間的清歡與不幸,並將其真實地記錄在案,融化成千古名篇。
李白像火,光耀盛唐的所有白日,激烈、虛幻、浪漫;杜甫更像冰,凍結盛唐的所有夜晚,現實、冷靜、怒寒。當杜甫第一次遇到年長自己十一歲的李白時,內心的波瀾是極難平復的,他以一睹偶像真容為榮,為李白寫下了不少佳作。
首次相遇,杜甫慷慨激昂地寫下“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一曲讚歌動人心絃;聽聞李白被貶,杜甫悲痛萬分,寫下“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一語封神;李白深陷永王案,杜甫因得不到訊息而激發夜夢,遂寫下“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令人側目。
公元761年,距離李白去世僅有一年,已經頭髮花白的他又引起了遠方粉絲的深切思念,於是杜甫寫下了這首關於李白的最後作品。
《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杜甫在這首詩中提出了對李白的兩個論點:第一是“佯狂”,即李白的疏狂是假裝出來的;第二是“世人皆欲殺”,世人都想要殺李白,只有杜甫憐惜他的才華。這兩種說法比較出乎我們意料。
杜甫詩全集
小說
杜甫
點我免費閱讀
首先,李白天性中似乎就帶著“狂”的基因,人狂、酒狂、詩更狂,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但杜甫卻說李白是假裝的?其次,李白曾平步青雲、名動天下,粉絲等級絕對千萬級,行至何處都有粉絲請酒賞詩,杜甫為何又說“世人”都想殺他呢?想殺李白的“世人”都是誰?
實際上,這並非是杜甫的自我杜撰,他只是將李白藝術化地發揮了一下。
第一個,關於“佯狂”的問題。李白曾以楚華人接輿自比,寫下“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狂句,這位接輿便是“佯狂避世”的大神。由於對現實強烈的不滿,接輿便以狂蕩不羈的態度來對待權貴公侯,李白以接輿自喻,想要傳達的也是這種飲酒縱詩的抵抗態度,縱有躊躇滿志,縱有遠大抱負,卻無法施展,只能佯狂。
其實李白是真的狂,但杜甫用“佯狂”來形容他,狂放之外又多了一層悲情,因仕途不得志而產生的悲情,杜甫也可因此而同情李白,為後面的“可哀”和“憐才”做鋪墊。
第二個,關於“世人皆欲殺”。這裡說的世人不是指天下人,而是特指統治集團的人,也就是李白口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中的“權貴”們。李白因牽扯進了永王李璘之案,那些嫉妒其才或者往日被其寫詩諷刺過的權貴,便像抓住把柄一樣對李白落井下石,要求將李白處以極刑。
既然是少部分人要殺李白,可杜甫為何要說世人呢?其實這正是杜甫的高明之處,這樣寫更能體現二人的友情之深,二人惺惺相惜的情結。一個“皆”字,一個“獨”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顯露了杜甫對李白的理解和同情,要比其他人更完美、更透徹。
“即便天下人都想要殺你,我也要奮不顧身地站在你的一邊。”這就是杜甫所要表達的意思。不得不說,杜甫可真是一枚鐵桿粉。
解憂文史
已關注
杜甫為李白寫的詩中,為何說“世人皆欲殺”?世人為何想殺李白?

解憂文史
已關注

大唐兩位詩歌王者的冰火之交,總能碰撞出能夠驚豔時光的霞煙。李白是遨遊於天際的大鵬,盤旋於長安良久,卻始終不肯俯就人間,偶爾將偷聽到的仙人語揮灑成墨,便是一首千古名篇;杜甫則是蟄伏在地平線上的諦聽,仔細甄別著世間的清歡與不幸,並將其真實地記錄在案,融化成千古名篇。
李白像火,光耀盛唐的所有白日,激烈、虛幻、浪漫;杜甫更像冰,凍結盛唐的所有夜晚,現實、冷靜、怒寒。當杜甫第一次遇到年長自己十一歲的李白時,內心的波瀾是極難平復的,他以一睹偶像真容為榮,為李白寫下了不少佳作。

首次相遇,杜甫慷慨激昂地寫下“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一曲讚歌動人心絃;聽聞李白被貶,杜甫悲痛萬分,寫下“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一語封神;李白深陷永王案,杜甫因得不到訊息而激發夜夢,遂寫下“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令人側目。
公元761年,距離李白去世僅有一年,已經頭髮花白的他又引起了遠方粉絲的深切思念,於是杜甫寫下了這首關於李白的最後作品。
《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杜甫在這首詩中提出了對李白的兩個論點:第一是“佯狂”,即李白的疏狂是假裝出來的;第二是“世人皆欲殺”,世人都想要殺李白,只有杜甫憐惜他的才華。這兩種說法比較出乎我們意料。

杜甫詩全集
小說
杜甫
點我免費閱讀
首先,李白天性中似乎就帶著“狂”的基因,人狂、酒狂、詩更狂,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但杜甫卻說李白是假裝的?其次,李白曾平步青雲、名動天下,粉絲等級絕對千萬級,行至何處都有粉絲請酒賞詩,杜甫為何又說“世人”都想殺他呢?想殺李白的“世人”都是誰?

實際上,這並非是杜甫的自我杜撰,他只是將李白藝術化地發揮了一下。
第一個,關於“佯狂”的問題。李白曾以楚華人接輿自比,寫下“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狂句,這位接輿便是“佯狂避世”的大神。由於對現實強烈的不滿,接輿便以狂蕩不羈的態度來對待權貴公侯,李白以接輿自喻,想要傳達的也是這種飲酒縱詩的抵抗態度,縱有躊躇滿志,縱有遠大抱負,卻無法施展,只能佯狂。
其實李白是真的狂,但杜甫用“佯狂”來形容他,狂放之外又多了一層悲情,因仕途不得志而產生的悲情,杜甫也可因此而同情李白,為後面的“可哀”和“憐才”做鋪墊。

第二個,關於“世人皆欲殺”。這裡說的世人不是指天下人,而是特指統治集團的人,也就是李白口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中的“權貴”們。李白因牽扯進了永王李璘之案,那些嫉妒其才或者往日被其寫詩諷刺過的權貴,便像抓住把柄一樣對李白落井下石,要求將李白處以極刑。
既然是少部分人要殺李白,可杜甫為何要說世人呢?其實這正是杜甫的高明之處,這樣寫更能體現二人的友情之深,二人惺惺相惜的情結。一個“皆”字,一個“獨”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顯露了杜甫對李白的理解和同情,要比其他人更完美、更透徹。
“即便天下人都想要殺你,我也要奮不顧身地站在你的一邊。”這就是杜甫所要表達的意思。不得不說,杜甫可真是一枚鐵桿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