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咱厝泉州

    福建泉州清明節習俗

    又到一年清明時,作為傳統的節日,祭奠祖先、緬懷先烈是各地沿襲下來的固定風俗!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泉州清明又有哪些特色呢?讓我們一起了解古城泉州的清明習俗!

    【時節】

    清明一般為公曆4月5日左右,而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南安石井一帶,清明節改在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俗稱“三月節”。傳說是因鄭成功起兵反清復明,忌“清”字壓在“明”字上頭。

    【祭祖】

    泉州俗語說:“清明不回家無墓(或曰無祖)。”外出人員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回家過節。是日中午,各家各戶要煮“潤餅菜”(春捲)、帶牲醴,到廳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靈,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食“潤餅菜”與“清明餜”】

    泉州清明節的食俗是吃“潤餅菜”和“清明餜”,當為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芫荽等混鍋菜餚,即可食用,甜潤可口。

    【踏青】

    散佈四郊,謂之踏青。

    【上墓】

    上墓,即“上墳”、“掃墓”,表示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有的還為先祖追薦功果。泉州在清明節前後10天內均為掃墓日期。晉江深滬一帶還有婦人“哭墓”習俗,其聲調音旋韻轉,情悲聲悽,催人淚下。據清代乾隆年間修撰的方誌記載,永春、德化兩地歲時民俗與泉俗獨異之處是八月祭墓,俗雲此月墓門開,與今不同。

    【插杜鵑花】

    《泉州府志》稱泉俗清明“插杜鵑花”。據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載:“清明:插杜鵑花,祭祖先,有餜以鼠曲和米粉為之,綠豆為餡。明日,掃墓培土掛楮帛。亦有即清明日者,亦有遲之數日者。”此為古代插柳習俗演變而來。古人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一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二是為了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淋淋;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也有將柳條製成柳圈,戴在頭上,古諺有“清明不戴柳,生來變黃狗”。

    【燒清明仔】

    清明前、後十天“燒清明仔”,祭祀孤魂散鬼(民間稱為“清明公”)。惠安縣秀塗港在清明節過後的第10天,有隆重的民俗——小清明。這一民俗流傳至今,且由秀塗人帶到臺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玩裡“包老到代”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