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展護衛

    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趙昺死的時候才八歲,所以跳海而死,並不是他的選擇。根據史書記載在南宋覆滅的崖山海戰中,左丞相陸秀夫不願宋帝趙昺被俘,便身系國璽,揹負帝昺跳海而死。所以日本更尊敬的是陸秀夫大無畏的為國捐軀的精神!

  • 2 # 津沽一頁書

    先說結論:日本不會為宋帝舉行國葬。

    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了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海戰直接關係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

    南宋滅國時,丞相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隨後有十萬軍民跳海殉國的傳說。

    “會暮,且風雨,昏霧四塞,咫尺不相辨。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餘舟奪港而去,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宋遂亡。”

    以學習唐宋為己任的日本人,在此後逐漸形成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淪於異族統治即代表中華文明在大陸從此消失。

    這也是日本人對華人態度的轉折點。在此前,日本人以中國為華,把自己當作夷,此後日本人拒絕元朝的統治,也幸運地兩度擊敗渡海元軍。日本人就以中國文化唯一的繼承人(北韓也在元統治下)自居,自己是華,中國成了蠻夷。

    要說日本為宋帝辦國葬,顯然有點自作多情,日本可是自居“日出處天子”。

    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關於“國葬”最近似的說法是“全民縞素”,這一記載僅僅出現在南宋福建詩人鄭思肖的著作中。但是根據史料記載,鄭思肖雖然是福建人,但是他從來沒有出過海,南宋滅亡之時,他更是沒有出現在日本。從歷史事實來看,日本全國哀悼,只是他個人出於亡國悲憤而產生的臆測。

    而且根據南宋與日本雙方的正規史料,南宋和日本並沒有建交,雙方從來沒有任何正式的外交使者的來往。雙方唯一的聯絡還差點引發了衝突——當時南宋帝王給自己的藩屬國日本送去了御賜物品,而日本認為自己是不遜色於中原的日出之國,因此對南宋的舉動非常憤怒。

    基於雙方關係,日本天皇和幕府人員絕對不是不可能為宋朝服喪的,而以當時的社會狀況,日本覺得不會知道宋朝的訊息。因此,所謂全國縞素,只是一個詩人的美好臆想,只是他對宋朝富庶的懷念。

    那麼這位詩人的一面之詞,為什麼會傳到相當一部分的人耳中呢?

    據推測,可能和清朝和民國時期的經歷有關。當時的我們實力弱小,飽受日本的欺負,一些華人為了振奮人心、激勵國民,便翻閱各種書籍,終於找到了隻言片語,因此就有了各種日本仰慕中原人民的傳言。

    這個和南宋有關的訊息只是其中之一。

    在清末更有了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句話,這也是孫中山為推翻滿清的宣傳。

  • 3 # 見識不只是行萬里路

    宋朝滅亡是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宋朝皇帝崖山跳海,所帶來的文化意義上的毀滅遠比國家的滅亡更為重要。日本之所以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就是從文化意義上而言的。但是當時的日本卻不可能縞素祭禮,其原因在於中日衝突由來已久,唐朝時與日本就因為北韓半島而發生過大規模武裝衝突,並且在之後的倭寇海盜中長期存在著利益衝突。其二,日本天皇萬世一系的傳統,天照大神的一神教傳統都不會允許縞素祭禮憑弔宋朝。其三就是文人騷客往往誇大其詞,將自己一廂情願的情懷當做真實的世界。

  • 4 # 海泉2773

    看三國演義,是關羽所殺。看史記而不是關羽,是孫堅所殺!那時所謂十八路討伐大軍,唯有孫堅當上先鋒!

    而且懂卓先鋒,正好也是華雄,所以我認為殺華雄也正是孫堅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馮紹峰在《知否》當中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