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天縱奇才,出身於布衣,開國之後創立了一系列制度。清承明制,從朝廷體制到基層組織,各個環節層層疊加、互稱系統、迴圈運作,基本上建構了一個高效率、嚴密性的鄉村控制結構,可以說在古代社會背景下,都有很多創新性的設計。
其中,屯田制、裡甲制、保甲制、魚鱗圖冊制、黃冊制等基層制度建設,是朱元璋針對基層民眾一套完整嚴密的管理模式,促進動員效率,其實也是建立在耕戰一體的思維模式之下。所謂賦役黃冊為戶籍登記與記錄簿冊,魚鱗圖冊就是耕地登記與清理圖冊。其中,黃冊一式四份,分別呈報戶部、布政司、府、縣各存一份。各省布政使司在往戶口上報時,都用黃紙裝裱,故而叫做黃冊。
朝廷和各級官府大致按照總圖治天下,編戶齊民,賦稅科差一目瞭然。依賴裡甲為基層組織,是魚鱗圖冊和黃冊實施的前提。每裡110戶,分為10甲,採取十甲輪流應役制排年見年。同時,基層村落設里老人之職規勸調解民眾,基層職役統計形成黃冊底籍、草冊及抄底,遞報官府。這些裡甲雜役: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為了明確全國土地,保障財政收入,藉此核實戶口、清算賦稅、徵調賦役,製作了圖籍清冊。故而,朱元璋命得力人手雷厲風行,在原有的戶帖制度上建立了黃冊制度,把兩淮和兩浙的一些商人的土地和資產納入朝廷賦稅系統,試圖均平賦稅,規劃徭役:
地方官府掌握魚鱗分冊,朝廷掌握魚鱗總冊,黃冊在魚鱗圖冊和裡甲登記上詳細統計戶口人丁,相互參照,構成了朝廷徵收賦稅和管理民眾的基礎。到了朱元璋晚年,要求魚鱗圖冊每年更新,黃冊為十年一大造。明朝270多年時間,全國各地總共繪造了27次黃冊。中國歷史上的基層行政組織和區劃的地域差異性極大,幾乎達到因縣而異,但朱元璋卻透過制度統一起來。
為了有效運作,朝廷在南直隸、浙江、湖廣、江西、福建等土地較多的省份,還陸續建立了糧長制度,加強了對民眾的控制和專制集權的形成。從清代到民國時期,戶部黃冊制度也延續了下來。
明太祖朱元璋天縱奇才,出身於布衣,開國之後創立了一系列制度。清承明制,從朝廷體制到基層組織,各個環節層層疊加、互稱系統、迴圈運作,基本上建構了一個高效率、嚴密性的鄉村控制結構,可以說在古代社會背景下,都有很多創新性的設計。
其中,屯田制、裡甲制、保甲制、魚鱗圖冊制、黃冊制等基層制度建設,是朱元璋針對基層民眾一套完整嚴密的管理模式,促進動員效率,其實也是建立在耕戰一體的思維模式之下。所謂賦役黃冊為戶籍登記與記錄簿冊,魚鱗圖冊就是耕地登記與清理圖冊。其中,黃冊一式四份,分別呈報戶部、布政司、府、縣各存一份。各省布政使司在往戶口上報時,都用黃紙裝裱,故而叫做黃冊。
朝廷和各級官府大致按照總圖治天下,編戶齊民,賦稅科差一目瞭然。依賴裡甲為基層組織,是魚鱗圖冊和黃冊實施的前提。每裡110戶,分為10甲,採取十甲輪流應役制排年見年。同時,基層村落設里老人之職規勸調解民眾,基層職役統計形成黃冊底籍、草冊及抄底,遞報官府。這些裡甲雜役:
里長對上級官府負責,管束所屬人戶,統計本里人戶丁產的消長變化,監督人戶生產事宜,調理裡內民刑糾紛。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為了明確全國土地,保障財政收入,藉此核實戶口、清算賦稅、徵調賦役,製作了圖籍清冊。故而,朱元璋命得力人手雷厲風行,在原有的戶帖制度上建立了黃冊制度,把兩淮和兩浙的一些商人的土地和資產納入朝廷賦稅系統,試圖均平賦稅,規劃徭役:
第一,規定以戶為單位,戶部總攬全域性,地方官府主導,裡甲職役負責必須詳細登載各個村落、集鎮、城市民眾的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等要素。並根據從事的職業,劃定各種歸屬的戶籍,大致分為民、軍、匠三大類。 第二,戶帖表冊發給各戶,必須由本人填寫,或本戶自報請人代寫,杜絕徇私舞弊。如有人隱瞞作弊,家長處死,家屬流放化外。第三,每戶表格首著戶籍,登載戶等、姓名,及所編裡甲、應役年份與具體職役,世代相承,永當此役,不可改變。軍籍、匠籍不許分戶,防止分丁析戶規避差徭,也不得隨意變亂版籍,因此賦役黃冊實為一種變相的世襲制度。第四,當然,官紳等級、庶民等級和賤民等級的要求具體細化。裡甲具體分為正管戶和畸零戶,以丁糧多寡為序,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戶,帶管畸零附於圖後。冊首總為一圖,登載該圖田土和稅糧總數。第五,各級圖表列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四大專案,使用四柱式統計法,正收、轉收、正除、轉除清楚劃分,職業不同,役種不一,實施裡甲正役、雜泛差役和均徭三軌制,使得散居商人也是不能逃避徭役。地方官府掌握魚鱗分冊,朝廷掌握魚鱗總冊,黃冊在魚鱗圖冊和裡甲登記上詳細統計戶口人丁,相互參照,構成了朝廷徵收賦稅和管理民眾的基礎。到了朱元璋晚年,要求魚鱗圖冊每年更新,黃冊為十年一大造。明朝270多年時間,全國各地總共繪造了27次黃冊。中國歷史上的基層行政組織和區劃的地域差異性極大,幾乎達到因縣而異,但朱元璋卻透過制度統一起來。
為了有效運作,朝廷在南直隸、浙江、湖廣、江西、福建等土地較多的省份,還陸續建立了糧長制度,加強了對民眾的控制和專制集權的形成。從清代到民國時期,戶部黃冊制度也延續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