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同一專案處於不同處理階段:慈善捐款。在稅務角度中,由於這類支出並不是用來產生收入的,所以並不能出現在稅務利潤(Net Income for Tax Purpose)的計算過程中,而是被放在了應稅收入(Taxable Income)的計算過程中。抵扣專案的區別以及背後產生的原因較為複雜,以上只是簡單列舉一些,實際在加拿大企業所得稅計算中會計利潤=》稅務利潤的計算包含了近80種抵扣處理辦法,要全部牢記比較困難,在學習和操作中主要是理解各種費用的本質以及其與稅務目的的衝突。只要理解了這些,繁複的抵扣專案其實也就不言自明瞭。當我們獲得了稅務利潤(Net Income for Tax Purpose),還要將其轉化為應稅收入(Taxable Income)才能用來計算企業所得稅。這裡我們要注意的專案就少多了,包括股息收入,上年結轉的各種損失,慈善捐款,以及商業投資損失(ABIL)等。透過以上的調整我們就得到了題主問的應稅收入(Taxable Income)。這個收入乘以對應稅率就可以得到應付稅金,然後再透過各種政策性減免比如小企業抵扣(SBD),製造業抵扣(M&P),通用稅率抵扣(GRR)等等就可以得到實際納稅額(Tax Payable)了。
會計利潤是依據同用會計準則(GAAP)或者國際會計準則(IFRS)編制而成的。其基本原理是收入-成本-費用=利潤,只是在會計處理上國際準則更加嚴格。所以我們在計算會計利潤的時候,走的是會計思路。但是,由於企業會計和國家稅收的目的不同,所以在稅務計算中,稅務機關(CRA,IRS)制定了略微不同的規定,來衡量企業的收入利潤。(其實根本不是“略微” T_T)以上是差異產生的理論基礎,而差異的具體體現形式主要是抵扣專案(deduction)的區別。這裡舉幾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並簡單解釋說明。
1. 計算方法不同而產生的差異:攤銷與折舊(Amortization) vs. 資本成本減免額 (Capital Cost Allowance 這裡...真不知道如何翻譯T_T...)從損益表來看,最重要的一塊非現金專案就是折舊和攤銷,在這裡會計上是允許企業自己選擇折舊計算方法的,比如直線法,雙倍餘額遞減法等等。然而學過會計也都知道,折舊這塊兒是很容易玩兒貓膩的,不同計算方法對於淨利潤(Net income)的影響很大。所以稅務機關為了避免企業在這個專案上操控利潤,就制定了自己的計算方法,按照不同資產型別,決定折舊比率,這也就是CCA產生的過程。對於這類區別,我們只要把損益表裡的專案加回到淨利潤裡,再把稅務目的的計算結果減掉,就可以完成調整了。
2. 不可抵扣的各種福利支出,比如餐飲娛樂(50%),機動車,質保費用,各種罰金、利息,這些很好理解了,在會計上這些屬於費用,需要從總收入中扣除。但是對於稅務機關來說,他們不認為這是正常的商業成本/支出,所以禁止從收入中抵扣,以免企業藉此操縱利潤。遇到禁止抵扣的支出,我們只要把它加回到淨利潤裡就可以了。
3. 稅率不同導致的差異:出售資產產生的利潤或者虧損。會計:存在於損益表中的其他收入(other revenue),影響淨利潤。稅務:被認為是資本利得/資本損失,只有50%應稅。
4. 同一專案處於不同處理階段:慈善捐款。在稅務角度中,由於這類支出並不是用來產生收入的,所以並不能出現在稅務利潤(Net Income for Tax Purpose)的計算過程中,而是被放在了應稅收入(Taxable Income)的計算過程中。抵扣專案的區別以及背後產生的原因較為複雜,以上只是簡單列舉一些,實際在加拿大企業所得稅計算中會計利潤=》稅務利潤的計算包含了近80種抵扣處理辦法,要全部牢記比較困難,在學習和操作中主要是理解各種費用的本質以及其與稅務目的的衝突。只要理解了這些,繁複的抵扣專案其實也就不言自明瞭。當我們獲得了稅務利潤(Net Income for Tax Purpose),還要將其轉化為應稅收入(Taxable Income)才能用來計算企業所得稅。這裡我們要注意的專案就少多了,包括股息收入,上年結轉的各種損失,慈善捐款,以及商業投資損失(ABIL)等。透過以上的調整我們就得到了題主問的應稅收入(Taxable Income)。這個收入乘以對應稅率就可以得到應付稅金,然後再透過各種政策性減免比如小企業抵扣(SBD),製造業抵扣(M&P),通用稅率抵扣(GRR)等等就可以得到實際納稅額(Tax Payabl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