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致虛守拙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醫藥學得到迅速的發展,因而湧現了一批醫學典籍,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五十二病方》《導引圖》等,就是此期關於經脈、醫方和醫療體育的專門著作。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戰國時出現的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該書原名《內經》,全書18卷,162篇,包括“素問”、“靈樞”兩部分。內容以論述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診斷等基礎理論為重點,兼述針灸、經絡、衛生、保健等多方面。該書運用陰陽五行學說闡明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辨證施治的醫療原理;它系統總結了具有中華民族獨創性的臟腑經絡學說;詳細記載了全身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和全身脈絡、腧穴,以及它們的分佈循行與針療、刺法、刺禁等具體內容;此外,還在病因、診斷、治療等方面總結了一系列具有指導意義的原則和方法,如臨床病症方面敘述了44類,共311種病候;診斷方面有運用切脈結合望診的總結,治療方面有“治未病”、以防病為主的醫療思想。兩千多年來的醫療實踐證明,《黃帝內經》是一部科學價值極高的中醫學經典名著,一直為國際醫學界和科學史家所重視,它的部分內容已譯成日、英、德、法等國文字在世界流傳。

  • 2 # 人法地

    1、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2、難經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於《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其成書不晚於東漢,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一定關係。

    《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3、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

    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4、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5、脈經

    脈學著作,西晉·王叔和撰於公元3世紀,10卷。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選錄《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扁鵲、華佗等有關脈學之論說,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實際,詳辨脈象及其主病。

    《脈經》系中國現存較早的脈學專書,首次系統歸納了24種脈象,對其性狀作出具體描述,初步肯定了有關三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調半年沒開,夏季快要來了,需要清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