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作為國家心血管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是目前全國最大心臟疾病診療綜合性醫院。年心臟外科手術例數大於一萬兩千例,其中60%以上為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手術死亡率小於1%。您所問的問題涉及一下兩方面:冠狀動脈搭橋的手術適應證和患者的預後如何?下面跟您分享一下我們的經驗,其核心就是根據患者的病情綜合分析,為每一位患者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本質是因為給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血管因為粥樣硬化性改變,引起了管腔內狹窄,導致心臟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心肌缺血,引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目前冠心病治療策略主要包括:藥物、介入治療(球囊或冠狀動脈支架)以及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但三種治療方式均為姑息治療,只是改善了心臟供血,減少心絞痛、心梗和猝死風險,提高生活質量。即使接受治療,患者粥樣硬化的病理基礎並未改變,病變仍會持續發展,因此術後的遠期效果取決於三方面:患者冠狀動脈基礎病變情況(包括治療前心臟功能、結構有無異常等)、手術或藥物治療情況(血管再通效果及病變血管得到治療是否完全)以及術後病情進展情況(是否出現新的狹窄、冠狀動脈側枝建立、吻合口或支架再狹窄以及心臟功能恢復等)。
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通常是在全身麻醉下透過縱劈胸骨,暴露心臟完成外科手術操作的,因此對人體有一定的創傷。但其使用的乳內動脈動脈血管橋是目前遠期效果最好的冠狀動脈替代物(通常10年通暢率可達95%),而靜脈橋血管的10年通常率也可達到60%以上。術後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恢復期(通常3個月左右),即可恢復到日常生活、工作中,並具有較高的生活質量。
患者能否承受手術創傷,安全度過圍手術期,醫生需要進行全面的評估。而年齡僅是需要一方面因素而已。術前醫生需要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如心臟血管病變程度(通常能夠搭橋的靶血管,其直徑至少在1.5mm以上,否則不能保證吻合口的通暢)、心臟結構及功能、肺功能、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神經系統基礎疾病、腫瘤等等,這些複雜的指標經過綜合分析,醫生才可告知患者是否適合進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這也就是為什麼,患者入院後,術前要有幾天的檢查和調整期。至於年齡,高齡患者由於身體各臟器功能均有所退化,因此圍術期風險的確有所增加(例如房顫、腦梗死、呼吸功能障礙、腎功能異常等比例),但安貞醫院為80歲以上患者實施搭橋手術,並不在少數,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主要取決於患者的自身條件(術前嚴格評估和調整)、外科醫生技術水平和術後監護、護理團隊的能力。
對於遠期存活率的問題,很多大型的研究也已經明確得出結論:對於多支冠狀動脈病變患者,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的遠期生存率明顯優於介入治療(支架)。是目前多支冠狀動脈病變、左主幹病變、合併糖尿病患者和支架後再狹窄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法。
術後患者如果想獲得良好的遠期效果,一方面要發現疾病儘早治療,病變發展時間越久,手術難度越大,手術安全性越低,預後越差!另一方面,圍手術期積極配合醫生工作,戒菸、鍛鍊肺功能、加強營養支援、術後早下地活動並時刻保持戰勝疾病的樂觀主義精神!而出院後,按醫囑服藥(規律、規範)、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定期複查和保持良好的情緒都會對提高遠期生存率和提高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例如微創、腔鏡、機器人手術方式的開展,外科醫生也在透過不懈努力,希望減少患者的痛苦,最佳化就診體驗,提高手術的遠期效果。患病不可怕,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並積極面對,相信醫務工作者,面對疾病,我們與患者是同一戰壕的戰友。所以,放下包袱,坦然面對疾病,生活充滿Sunny!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作為國家心血管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是目前全國最大心臟疾病診療綜合性醫院。年心臟外科手術例數大於一萬兩千例,其中60%以上為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手術死亡率小於1%。您所問的問題涉及一下兩方面:冠狀動脈搭橋的手術適應證和患者的預後如何?下面跟您分享一下我們的經驗,其核心就是根據患者的病情綜合分析,為每一位患者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本質是因為給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血管因為粥樣硬化性改變,引起了管腔內狹窄,導致心臟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心肌缺血,引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目前冠心病治療策略主要包括:藥物、介入治療(球囊或冠狀動脈支架)以及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但三種治療方式均為姑息治療,只是改善了心臟供血,減少心絞痛、心梗和猝死風險,提高生活質量。即使接受治療,患者粥樣硬化的病理基礎並未改變,病變仍會持續發展,因此術後的遠期效果取決於三方面:患者冠狀動脈基礎病變情況(包括治療前心臟功能、結構有無異常等)、手術或藥物治療情況(血管再通效果及病變血管得到治療是否完全)以及術後病情進展情況(是否出現新的狹窄、冠狀動脈側枝建立、吻合口或支架再狹窄以及心臟功能恢復等)。
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通常是在全身麻醉下透過縱劈胸骨,暴露心臟完成外科手術操作的,因此對人體有一定的創傷。但其使用的乳內動脈動脈血管橋是目前遠期效果最好的冠狀動脈替代物(通常10年通暢率可達95%),而靜脈橋血管的10年通常率也可達到60%以上。術後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恢復期(通常3個月左右),即可恢復到日常生活、工作中,並具有較高的生活質量。
患者能否承受手術創傷,安全度過圍手術期,醫生需要進行全面的評估。而年齡僅是需要一方面因素而已。術前醫生需要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如心臟血管病變程度(通常能夠搭橋的靶血管,其直徑至少在1.5mm以上,否則不能保證吻合口的通暢)、心臟結構及功能、肺功能、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神經系統基礎疾病、腫瘤等等,這些複雜的指標經過綜合分析,醫生才可告知患者是否適合進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這也就是為什麼,患者入院後,術前要有幾天的檢查和調整期。至於年齡,高齡患者由於身體各臟器功能均有所退化,因此圍術期風險的確有所增加(例如房顫、腦梗死、呼吸功能障礙、腎功能異常等比例),但安貞醫院為80歲以上患者實施搭橋手術,並不在少數,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主要取決於患者的自身條件(術前嚴格評估和調整)、外科醫生技術水平和術後監護、護理團隊的能力。
對於遠期存活率的問題,很多大型的研究也已經明確得出結論:對於多支冠狀動脈病變患者,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的遠期生存率明顯優於介入治療(支架)。是目前多支冠狀動脈病變、左主幹病變、合併糖尿病患者和支架後再狹窄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法。
術後患者如果想獲得良好的遠期效果,一方面要發現疾病儘早治療,病變發展時間越久,手術難度越大,手術安全性越低,預後越差!另一方面,圍手術期積極配合醫生工作,戒菸、鍛鍊肺功能、加強營養支援、術後早下地活動並時刻保持戰勝疾病的樂觀主義精神!而出院後,按醫囑服藥(規律、規範)、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定期複查和保持良好的情緒都會對提高遠期生存率和提高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例如微創、腔鏡、機器人手術方式的開展,外科醫生也在透過不懈努力,希望減少患者的痛苦,最佳化就診體驗,提高手術的遠期效果。患病不可怕,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並積極面對,相信醫務工作者,面對疾病,我們與患者是同一戰壕的戰友。所以,放下包袱,坦然面對疾病,生活充滿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