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悟人生
-
2 # 矇昧泰晤士
問題改錯,應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兩句話,從來就有爭議,不僅整句的意思有爭議,句中字詞也有爭議。
歷史上,從漢朝就有"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爭,前者重在闡釋"微言大義",後者則重在訓詁。
兩千年,爭來爭去,不過是"利益"兩字,或者作為官學,學者爭論純粹是"機會主義"之爭,都為謀求上位,令人不齒。
爭論不休,卻忘了這些經典的本義。其實本意都很樸素,也很有趣,可愛,哪有什麼微言大義!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本意為:學了(禮儀,祭禮),經常練習實踐,不也很愉悅嗎?
1.學什麼?
春秋末期,孔子帶弟子學的是周禮。孔子那時候就相當於鎮上專幹紅白喜事司儀的人,他懂這些東西。知禮之人,當時頗受人尊敬,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同時還有不菲的收入,主要是肉啊,綢緞啊等。另外,魯國是周公的封地,魯國一切制度均從周制,因此魯國的周禮非常齊備,孔子自然也學了不少。孔子小時候就學習周禮,而且自己在家裡還經常練習。因此,這句話的"學",就是指學周禮。
2.習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把"習"譯為"複習",也不能說錯。但是有一個問題,現代漢語的複習,語義已經窄化了,經常特指學生的功課複習。在古漢語裡,複習還有更寬泛的意思,指的是一切知識技能的反覆練習。因此,這個習最好不要翻譯為"複習",而是練習,實踐。也就是說,學了周禮,時不時地"練習,實踐"一下,不也挺有意思的嗎?
3.說,就是悅。
這是通假,或者說是借代,用"說"字借代"悅"字。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各國文字寫法不盡相同,魯國應該更正統一些,但是仍可能混淆這兩個非常相似的漢字。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本意為:有同門的朋友從遠方來了,不也應該奏樂(慶祝)嗎?
1.朋是什麼?
同門為朋,同志為友。也就是說,來的是同門的同學,朋友。同門就是同一個師傅門下。《論語》成書於春秋末期,漢字的詞意還比較單純,朋是朋,友是友,一字一意,不會一個字好幾個意思。
2.自遠方來
這說明此朋友遠道而來,經久未見了。那個時代,出遠門不容易,一出去就是一年半載的,生死未卜,突然見著,自然心裡很高興。再者,這些跟著孔子的人,都是有頭有臉的,識字斷文的人,非等閒之輩,出遠門回來,很可能是有一定的成就的,完成使命回來的,大家自然彈冠相慶。
3.不亦樂乎
樂,在春秋時期,只指"音樂",沒有第二個意思,也就是絕不會是"歡樂"的意思。歡樂有別的詞啊,比如"悅","喜","愉"等。
當然,即使樂指音樂,也是指愉快的音樂,所以理解成"歡樂"也未嘗不可。
但是,本句的本意應為"奏樂",慶祝朋友遠道而來。可能民間並沒有這麼隆重,也沒人會奏樂,甚至沒有樂器。但是,對孔子及其學生來說,他們都致力於學習"周禮",做什麼事情都要合乎禮制,非禮勿動,歡迎客人是周禮的重要部分,因此,此處的"不亦樂乎",當解為"不也該奏樂(慶祝)嗎?"
回覆列表
透過學習,不但能拓寬自已的視野,同時也能增加自已的語言豐富度和說服力,不是很好嗎!
當與明友相聚時,以學到的知識增加交流的話題和調節相聚的氣氛,不是讓人跟高興的事嗎!
所以,學習是人一生中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