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毛竹三兩
-
2 # 潦水寒潭
肯定不是。真正的藝術並非巧言令色,虛假的藝術接受不住時間的考量。可能真正的藝術會被誤解和埋沒,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光芒會顯現出來。虛假的藝術即使可能會被當成真正的藝術,但是它最終會被藝術界淘汰。
-
3 # 狗眼看世界gykshijie
荒唐,藝術豈能是巧言令色!
藝術是能夠滿足精神需求的東西,其層次在物質滿足之上。
藝術是對真善美的表達,是洗滌靈魂的聲色,是天體宇宙的共鳴。
巧言令色是對藝術的毀辱踐踏,是藝術的反面。
-
4 # 書畫博覽
這要從二個方面看:
一種是以賺錢為目的,巧言令色討好買家,虛張聲勢迎合市場而藝術價值不高,是偽藝術!這類所謂藝術,經不起歷史的沉澱,只是個汽泡或是氣球而已!
二是真正的藝術,真正的藝術往往是觸動人心及觸動靈魂的精神產品,它往往是超前的,甚至是超越時代的,它不會巧言令色於社會和任何人,畢加索的繪畫,徐渭的書畫都是如此!
-
5 # 龍圖3
孔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一味討好的作品不能算藝術品。真正的藝術品,有其內涵和思想,不為取悅受眾兒而鼓舞。
對於李國華包裹在文學外衣下的性侵,林奕含問道:“藝術可不可以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當她知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奈保爾竟然虐打妻子時,她對文字的信仰坍塌了,只好進一步問道:“會不會藝術從來就只是巧言令色而已?”
林奕含之所以問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在她的小說中,當李國華誘姦房思琪的時候,他總是談論著文學,說著巧言令色的情詩和情話;同樣,在《今生今世》中,當胡蘭成強暴了小周、辜負了愛玲之後,他居然還能以巧言令色的散文體為自己開脫。
林奕含很困惑,她認為一個真正的文人就應該有千錘百煉的真心,一個詩人應該用詩來表述真情。當她發現這些“真心”與“真情”並不存在時,她的世界觀崩潰了。
在我看來,林奕含的這兩個問題可以換成:“為什麼藝術遠離了真?”
蘇格拉底(藉助柏拉圖之筆)在《申辯篇》裡說,他發現詩人是不智慧的,因為他們寫詩並不是靠智慧,而是靠靈感,他們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另外,詩人因為自己會寫詩,就認為自己在別的事情上也有智慧,但蘇格拉底透過和他們談話發現,他們其實一無所知。
帶著“哲學對詩的批判”回過頭來看待林奕含的困惑。為什麼像李國華、胡蘭成和奈保爾,這些藝術家或廣義的詩人會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因為他們缺乏真正的智慧。
什麼是真正的智慧?那是對善的理念的模仿,是用理性統治靈魂當中非理性的部分(激情和慾望),是不斷省察自己和他人的靈魂;換句話說,只有哲人的生活才有可能是智慧的。而在當時的雅典城,只有蘇格拉底是智慧的,因為只有他知道自己一無所知。而其他人,無論是政治家、詩人、工匠還是智術師,卻強不知以為知,並且利用他們的詭辯術敗壞了青年,並最終把這個黑鍋背在了蘇格拉底頭上。
即使我們換個角度,用中國的眼光來看待哲學和詩歌的關係,也會得出相似的結論。中國有文史哲不分家的傳統,先秦的很多經典既是文學作品,又是史學材料,還是哲學文字,比如《四書五經》。在這種“文史哲不分家”的傳統下,對一個人的人格也有一種完整的要求,因此君子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我們要注意,在“藝”前面有三個限定詞“道”“德”“仁”(這三個概念屬於中國哲學的核心概念),於此可見哲學之於詩-文-藝的統攝地位。
因此,站在哲學的角度上,藝術,本身就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當藝術遠離純粹的哲學遠離真善美,那它就只是純粹的巧言令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