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欣旋諮詢
-
2 # 一群汪汪汪
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路音樂使用者規模達6.08億,較2018年底增長3229萬,佔全部網民的71.1%。據研究機構資料顯示,目前有近六成使用者願意在內容質量滿意的前提下為內容付費,內容付費佔數字音樂總收入的比例已接近六成。
使用者願意付費的前提是喜歡,就像周杰倫的新歌《說好不哭》,在騰訊音樂旗下的三大音樂平臺上線,不到12小時,銷售額就突破了1500萬元。
-
3 # 歌手陳德慶
一首新歌的出爐背後是要付出極大的心思和汗水的;首先從詞曲創作開始,初稿完成後,為了獨到的視角和避免產生雷同,你得一字一句的修改,每個音符反覆試唱幾十遍,到最後的定稿,創作者需要付出大量的心思;然後找編曲做伴奏音樂,反覆的修改,這些都需要花費用的,下一步是進錄音棚錄唱,也需要租棚費用,錄好後回去無數次的聽,有不滿意的字和音準還要請錄音師多次修改,成品做好後還要到版權局申請版權登記,才可以正式發行,這些都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精力的。
千萬千萬不要相信這樣的鬼話。
什麼叫為好聲音付費?真正的標準是,更多人為了聽音樂,願意花更多的錢來購買硬體。
但是實際上,有多少人會在手機耳機之外,購買額外的耳機呢?
所有人都知道,相比手機耳機,一條百元耳機帶來的提升都大不一樣,但是幾千元幾萬元耳機帶來的提升……相比遜色很多。
甚至,那麼一點感受的差異,絕大多數人是聽不出來的。
連硬體裝置的提升,都有那麼多人不願意,隨之帶來的“付費音樂”的爆發,這只不過是原來彌補免費時代的後果罷了。畢竟,本來音樂就不是免費的;而且古代,音樂本來就是奢侈品。
沒有經過市場調查和使用者需求調查,就隨便根據看到的情況來拍腦袋,這是做企業絕對的大忌。如果不能深入瞭解產業的發展歷史,以及使用者的底層動機,那麼做出的產品,也是一個流於表面的產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