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作為武器的“巨劍”有兩個衡量標準(考古發掘出的):
一是長度,國內已知兵器中最長的一把寶劍——宋代九耀大劍,長度達到1.72米。
一是重量,考古發現中,從材料來說青銅劍應該是最重的,大概10公斤左右,沒有具體資料參考。
而最大的劍應該是鎮水寶劍。
鎮水寶劍,清初遺物,生鐵澆鑄而成,原在泗河兗州南大橋下。1989年9月8日兗州縣堡子鄉大橋村村民在大橋下拉沙時發現出土,現藏兗州縣博物館。劍全長7.47米,身長5.52米, 莖長1.95米,寬0.27米,格部直徑0.5米,重約1500公斤。劍身為扁菱形,鋒尖呈橢圓狀,格部圓形,格兩面鑄有圖,眼眉鼻口清晰,大有凶煞惡神之態、鎮水降妖之威。莖部鑄有銘文:“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 佛敕令牌明代之物, 生鐵鑄造,高23釐米,寬13釐米,厚2釐米。兩面鑄字,正面中間“佛敕令”3個大字,兩旁對聯式兩行8個楷書小字,上曰:“韋馱尊天”;下曰: “堅牢地神”。背面字3行;中間為“大明萬曆九年拾一月”左鑄“萬法歸一”,右鑄“諸神朝奉”。原在濟寧鐵塔頂層內,1973年修塔時取出。現藏濟寧市博物館。
經常聽說大劍是用來對付重甲的"劍形鈍器",其實並不是這樣。如果需要面對重甲的鈍器,那麼歐洲人不會把這些鈍器做成劍的形狀,而是會把它們做成正常的鈍器的樣子。大劍這個東西,本身的價值還是在於用長大的鋒刃收割輕甲目標,或者保持自己與敵軍的距離。
任何有一定流通的武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大劍也不例外。它們不是一種曇花一現的玩物,而是當時的人為了應對情況而找到的解決方案。
而歐洲人用的大劍,大致可以分為三支:蘇格蘭人用的大劍叫Claymore,西班牙人用的大劍叫Montante,而德華人的叫Zweihander。雖然看起來都是大劍,但這三種劍的背景和用途各不相同。
蘇格蘭大劍是蘇格蘭人的傳統武器,從中世紀一直用到近代。在三種大劍中,蘇格蘭人的大劍通常是最為沉重的。這些鋒利的大劍屬於蘇格蘭戰爭傳統的一部分,它們不是最好的破甲武器,但對於輕裝敵軍威脅很大。很多較為富有的中世紀蘇格蘭戰士,都會選擇攜帶這種大劍,雖然長槍才是蘇格蘭人取得勝利的根本。
德華人和西班牙人也有大劍,但這些大劍都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而且重量較輕。這些大劍存在的目的,都是為了快速對付大量輕裝敵軍,因此這些大劍質地輕、長度長、刃很鋒利。
儘管多數德國富人更加青睞收斂的、可以單手或雙手使用的雙手長劍,德國大劍還是在僱傭兵的行列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德華人的僱傭兵把自己分為長槍手、火器手和大劍手。在長槍手組成方陣的同時,穿著沉重盔甲的大劍士肩負著側襲敵軍或者擴大敵陣缺口的責任,這是一個傷亡率和工資都很高的崗位。
德華人還有一種特殊的大劍,被我們稱為"焰形劍"。這些大劍的劍刃是鋸齒狀甚至蛇形的,它們中的很多都是依仗用劍,但這種劍刃在切割輕裝目標時也非常有效。
西班牙人的大劍同樣質地不重,但沒有焰形劍這種特殊改型。西班牙搭建的特殊之處,在於其配套的使用技術。常年和摩爾人作戰的西班牙人,同樣經常面對大量輕裝目標,但他們的戰場經常是狹窄的街道里,這些大劍也不一定會出現在戰場上,倒是經常被保鏢攜帶。
因此,西班牙人為大劍發展了獨特的使用技術。它們的招式裡,包含了大量以一敵多的內容,其中包括如何面對圍攻、如何利用狹窄街道的地形、甚至是如何保護站在自己身後的女士。保護女士這件事其實還挺難的,因為劍手不但要防止敵人傷害她,還要小心不要用自己的劍刃砍到她。大劍揮動起來時,動作很大,動能也不小,需要特別的注意。
所謂作為武器的“巨劍”有兩個衡量標準(考古發掘出的):
一是長度,國內已知兵器中最長的一把寶劍——宋代九耀大劍,長度達到1.72米。
一是重量,考古發現中,從材料來說青銅劍應該是最重的,大概10公斤左右,沒有具體資料參考。
而最大的劍應該是鎮水寶劍。
鎮水寶劍,清初遺物,生鐵澆鑄而成,原在泗河兗州南大橋下。1989年9月8日兗州縣堡子鄉大橋村村民在大橋下拉沙時發現出土,現藏兗州縣博物館。劍全長7.47米,身長5.52米, 莖長1.95米,寬0.27米,格部直徑0.5米,重約1500公斤。劍身為扁菱形,鋒尖呈橢圓狀,格部圓形,格兩面鑄有圖,眼眉鼻口清晰,大有凶煞惡神之態、鎮水降妖之威。莖部鑄有銘文:“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 佛敕令牌明代之物, 生鐵鑄造,高23釐米,寬13釐米,厚2釐米。兩面鑄字,正面中間“佛敕令”3個大字,兩旁對聯式兩行8個楷書小字,上曰:“韋馱尊天”;下曰: “堅牢地神”。背面字3行;中間為“大明萬曆九年拾一月”左鑄“萬法歸一”,右鑄“諸神朝奉”。原在濟寧鐵塔頂層內,1973年修塔時取出。現藏濟寧市博物館。
經常聽說大劍是用來對付重甲的"劍形鈍器",其實並不是這樣。如果需要面對重甲的鈍器,那麼歐洲人不會把這些鈍器做成劍的形狀,而是會把它們做成正常的鈍器的樣子。大劍這個東西,本身的價值還是在於用長大的鋒刃收割輕甲目標,或者保持自己與敵軍的距離。
任何有一定流通的武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大劍也不例外。它們不是一種曇花一現的玩物,而是當時的人為了應對情況而找到的解決方案。
而歐洲人用的大劍,大致可以分為三支:蘇格蘭人用的大劍叫Claymore,西班牙人用的大劍叫Montante,而德華人的叫Zweihander。雖然看起來都是大劍,但這三種劍的背景和用途各不相同。
蘇格蘭大劍是蘇格蘭人的傳統武器,從中世紀一直用到近代。在三種大劍中,蘇格蘭人的大劍通常是最為沉重的。這些鋒利的大劍屬於蘇格蘭戰爭傳統的一部分,它們不是最好的破甲武器,但對於輕裝敵軍威脅很大。很多較為富有的中世紀蘇格蘭戰士,都會選擇攜帶這種大劍,雖然長槍才是蘇格蘭人取得勝利的根本。
德華人和西班牙人也有大劍,但這些大劍都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而且重量較輕。這些大劍存在的目的,都是為了快速對付大量輕裝敵軍,因此這些大劍質地輕、長度長、刃很鋒利。
儘管多數德國富人更加青睞收斂的、可以單手或雙手使用的雙手長劍,德國大劍還是在僱傭兵的行列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德華人的僱傭兵把自己分為長槍手、火器手和大劍手。在長槍手組成方陣的同時,穿著沉重盔甲的大劍士肩負著側襲敵軍或者擴大敵陣缺口的責任,這是一個傷亡率和工資都很高的崗位。
德華人還有一種特殊的大劍,被我們稱為"焰形劍"。這些大劍的劍刃是鋸齒狀甚至蛇形的,它們中的很多都是依仗用劍,但這種劍刃在切割輕裝目標時也非常有效。
西班牙人的大劍同樣質地不重,但沒有焰形劍這種特殊改型。西班牙搭建的特殊之處,在於其配套的使用技術。常年和摩爾人作戰的西班牙人,同樣經常面對大量輕裝目標,但他們的戰場經常是狹窄的街道里,這些大劍也不一定會出現在戰場上,倒是經常被保鏢攜帶。
因此,西班牙人為大劍發展了獨特的使用技術。它們的招式裡,包含了大量以一敵多的內容,其中包括如何面對圍攻、如何利用狹窄街道的地形、甚至是如何保護站在自己身後的女士。保護女士這件事其實還挺難的,因為劍手不但要防止敵人傷害她,還要小心不要用自己的劍刃砍到她。大劍揮動起來時,動作很大,動能也不小,需要特別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