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股腦

    史記被魯迅高度評價後,被都視為經典,但讀後會發現通篇大量的臆造,太史公被武帝施行了腐刑,心中充滿了怨恨,對劉邦的負面描寫比較多,同時有誇大的成分。如果只是個無賴,怎麼會有那麼多能人跟隨他創業呢。

  • 2 # 史歌

    先給大家說一首詩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按嚴格意義來說,也不算標準的詩歌,雖只有短短的三句話,但足以讓劉邦在詩壇之上有了一席之地。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出,劉邦作為一位帝王的霸王之氣。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在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亂世,只奮鬥了短短七年的時間,就從一個小混混變成了一個雄霸天下的帝王,這對後世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鼓勵,所以在中國後代的帝王中不乏屌絲逆襲者。

    都說時勢造英雄,這話放在劉邦身上一點不假,固然有一定的幸運成分,但最主要的還是劉邦的人格魅力。40多歲的劉邦,不過就是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一窮二白,好在他身邊總有蕭何、樊噲、夏侯嬰等人的不離不棄,一直跟隨他打天下。

    其實在劉邦看來,他很明白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更多的時候做的是一種精神領袖的位置,說到真才實幹,連他自己都承認文不如張良,武不如韓信,治理不如蕭何,但是劉邦很能聽取部下的意見,並且可以按照他們的意見去做,這一點就比項羽強很多。

    劉邦還很有擔當,在他押送犯人去驪山的時候,就敢違背秦朝的律例放走所有的犯人,然後落山為寇。在後來與項羽的爭霸中,雖然劉邦的實力不如項羽,還一直打敗仗,但好在劉邦的意志比較堅定,用自己的處變不驚應萬變。

    還有一個就是劉邦本就一個混混出身,所以社會經驗很豐富,摸爬滾打中鍛鍊了自己處世圓滑的做事方法,政治感敏度很強,臉皮也夠厚,所以才把呂雉給娶到手。

  • 3 # 二掌櫃的312

    劉邦只所以戰勝項羽而奪取天下是因為他有以下幾方面過人之處:

    其一、劉邦順應歷史潮流建立大秦創立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儘管大漢初立之時,實行了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的政治體制,給一些功臣封王封地,可不久這些諸候王舉旗反叛自立為王,與朝廷分庭抗禮,眼看國家又要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劉邦御駕親徵,先後平滅了英布、彭越、陳狶等反叛諸王,連韓信也有不臣之心,也被扼殺在萌芽狀態。此後劉邦再不封異姓王,而又分封了一些劉姓本家王,為子孫埋下了禍根,景帝時發生了七王之亂,後被朝廷剿滅,從此漢朝再也不封王了。儘管漢初劉邦在朝野體制上走了些彎路,但他建立大一統王朝的目標是明確的,這目標終於由他的子孫實現了。所以說他順應了人心思統而不願再出現分裂局面的歷史潮流。

    其二,他善於審時度勢,把握時機。伐秦聯軍在推翻秦王朝征戰中是劉邦率部先攻進咸陽的,而劉邦考慮到自己比項羽力量弱,他把秦宮封存,不動其財產和美女,待盟主項羽來接收,表達了甘願接受項羽領導的態度。當項羽把他封為漢王,他欣然接受去秦嶺以南的漢中這個小盆地去發展自己,積累財富,引進人才,操練兵馬,積蓄力量,壯大隊伍。他韜光養晦乾的很成功。當項羽退出關中回到楚地作他的復辟夢的時候,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二進咸陽以關中為根據地拉開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序幕,這時候他有這個資本了。

    其三他善於用人。《史記》《高祖本記》記彔了劉邦坐上帝位後的一段話:"運籌於維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改必克,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實際上劉邦麾下人才濟濟,除上述三人外,還有陳平,曹參、周勃、樊噲等等,都是文能安邦,武能克敵的棟染之才。

    夠了,有以上三點,足可說明劉邦能統一天下,成為一代雄主的原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制定一款產品的運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