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山劉向雄

    和題主一樣,也有人拿吃飯做例子問朱熹:"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慾?"朱熹說:‘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通俗地說,吃飯飽肚是"天理",一心追求美味是"人慾"。

    "滅人慾"並不是要消滅人的一切慾望不吃不喝,只是要消除人的貪慾之心。

    "存天理滅人慾",源自《禮記》,二程解說,朱熹定型,王陽明繼承,可以說貫穿著整個宋明理學。

    傳統文化百年前開始斷層,對於這些古人認為理所應當的命題也只能望文生義,不瞭解其內涵了。

    什麼是天理?弔詭地說,去了人慾就是天理。通俗地說,無私、奉獻、天下為公。

  • 2 # 長風浩蕩

    他的思路就跟蘇格拉底的去除了功利的正義、柏拉圖的去除了XXOO的純粹“愛情”一樣,就跟潔癖患者追求的“乾淨”一樣,非要把抽象出來的概念現實化。

    正義,是個抽象出來的概念,是對某類行為的抽象歸納,是定性,這玩意兒沒法與確定的具體現實現象一一對應;愛情、乾淨、美麗、道德,以及數學整個領域,人文領域裡,所在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宏觀領域,都是如此,這些概念是被動生成的抽象概念,是沒法透過抽象過程的逆向過程,確定返回現實的。

    而人一旦追求這種“絕對”,就很容易趨向一種方式:樹立一個對立面,透過攻擊之,來實現“我是我的敵人的敵人”的自我強化。因為“絕對”,幾乎可以等價於“無敵”,進而滑向:消滅所有敵人、對立面、不服從者。

    乾淨,本來就不需要一點灰塵都沒有,灰塵本身與你身上細胞沒有本質區別;

    正義,與功利不存在不共戴天的仇恨,一個正面的東西,不會與任何增益之事有衝突,正義就是能夠更好的實現更大更廣更久的功與利,才是其價值與意義;

    天理不可能滅人慾,人慾本身即是天之理,否則,人不該有欲啊。

    但是,掩埋了人的本來面目,是為不乾淨,該洗洗了,其錯在髒,不在“有塵”;

    為一己私利,傷他人之利乃至害群體之利,必受受損之人、之群體的反制,盡而害於自身,終傷己利,此等行為,被歸納為“邪惡”,以標識害人害己的必然結果,因此當戒當禁,其錯在“害”,不在“功利”;

    縱情逞欲、濫行己欲,必傷自然而然的天理人情,必傷人害己,因此當戒當禁,其錯在“濫”,不在“欲”。

  • 3 # 五雲豪客

    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口中節謂之和。守中為本,恪守自己的內心純潔。嗯,需要明白作為一個人在社會上真正的價值,不再索取而在付出。歲月像一條河,每個人都是這條河上的過客,一葉扁舟。既然是從無開始到一無所有結束,那麼何必要往自身這條船上拼命的搬東西呢?裝的越多,沉的越快。

    天理是天地之間一個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所謂道不遠人。天理也是人透過對自然和各種主觀與客觀關係的闡釋和理解歸納總結出來的,在裡面就包含生老病死,吃喝拉撒這些人在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具體現象,在這些具象的基本元素之後,過度的追求其中的某個或多就是個人之慾望。比如很多皇帝就在生死的問題上過多的追求滿足於自我長生不死,這個也是慾望。

  • 4 # 自由國度6

    理就是支配你吃喝拉撒的本元,所以你聰明源於她,你愚昧也源於她,所以說真正的聰明貴本,真正的愚昧自愚愚他,自樂自大。所以衣服脫下來就是真身,身體脫下來就是真性。所以理不在身體上,身體上的永遠都是慾望,所以正善的行為讓人尊重,所以邪惡的動念讓人迷惑,迷惑久了也就讓他自己覺得正常了,所以說自己以為正常的那也只能是他以為,所以說過去的先賢為我們指明方向,所以自明明人是德,自愚愚人是過,過猶不知,德何以立?所以你愛護自己的正善之性正如同你愛護自己的身體,人皆不及你,故能為我們樹立榜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周瑜、司馬懿、郭嘉、滿寵和諸葛亮,誰最聰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