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門村夫
-
2 # 於是非凡1
這句話很好理解,孔子早晨起來嘆了口氣,說很久了,我衰老的厲害了,我再也沒有夢見周公!周公曾經教導人民婚嫁之禮儀,子是說很久沒有感覺了,我們姑且把周公稱之為陳伯,子很久沒有陳伯了。這才是真的老了
這句話很好理解,孔子早晨起來嘆了口氣,說很久了,我衰老的厲害了,我再也沒有夢見周公!周公曾經教導人民婚嫁之禮儀,子是說很久沒有感覺了,我們姑且把周公稱之為陳伯,子很久沒有陳伯了。這才是真的老了
孔子的一生,是勤奮的一生,進取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
聖人之所人成為聖人,總是會比小人高明得多。
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候,孔子已經預見到了死亡。他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他還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不來了,黃河中也不出現八卦圖了。我這一生也就完了吧?!
於是,回顧自己的一生,孔子給自己作了這樣的總結: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傳弟子記載其言行的書,對於這樣一個一生總結,似乎應當放在《論語》的最後,既是先生一生的總結,又是這部書的總結。然而,孔子的弟子們卻把它編在了《論語》的第二篇即《為政》篇。
“學而”“為政”,正是儒門的主要思想之一。“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很好地說明了這兩者的關係。這句話是子夏說的,並不是孔子。
不管是從政也好,還是經商也好,還是做一個自由職業者也好,孔子對自己人生的總結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範本。當然,信奉宗教者可以不走這個路子。
一個人的人生應當這樣度過:十來歲開始學習知識,獲得人生本領;等到三十歲時,一個信仰(宗教或者主義)三個觀基本確立,家庭、事業基本穩定;等到四十歲,人間世的一些事情該明白的應該都明白了,一些道理該懂的應該都懂了,遇到問題不再有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明白人的命運都是上天賦予的,只要遵循天命即可;六十歲的時候,不管別人說什麼,我都明白你的心思,即使再深奧的道理還有什麼秘密嗎?七十歲,人生便進入自由境界了,還有什麼能讓我生氣或者鬱悶的問題嗎?
總之,四十歲之前,人生就是一個學習、成長的過程,總是要努力的。特別是年輕人,體格健壯,精神充沛,正是學習知識、創業的大好時機。只有知識增加、本領增強,才能在以後的歲月中不再有煩惱。孔子也說:後生可畏。“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社會在發展,人類在前進,後輩或後代會超過前人,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這樣的人生,也成為中國兩千年來士人君子乃至普通老百姓的人生正規化。
當然,現實總是很骨感,任何事情總不是那麼一帆風順,人生之路也不都是那麼完美。三十歲之前,信仰不行,“三觀”不立,事業、家庭無成的大有人在。如果四十、五十歲如果還默默無聞,那“斯亦不足畏也已”。特別是如果“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被人所厭惡,他這一生也就終結了。
孔子的光輝,不僅在於為我們的生命路徑提供了範本,更在於為實現這種人生提供了思想基礎。
孔子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後來,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這五個概念,形成了儒家“五常”,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創立並經其後人不斷豐富和完善的儒家思想,是華人思想發展的必然產物,並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主要的思想和文化基因,為個人修養和社會發展、民族凝聚提供了強大的內在動因。
在社會動盪和轉型的關鍵時刻,當由於人們的短視而主動拋棄了積澱了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而奉行不適宜的拿來主義,當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虛無主義等外來思想置換了華人的基因而使人們變得無所適從,當各種社會問題出現而人們無可奈何的時候,回頭去重新學習那個偉大的人物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無疑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