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一面鏡子
-
2 # 大壯侃大山
“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
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譯文:朝中沒有正直的大臣,其中有亂臣賊子,必須發兵討伐,將皇帝身邊的亂臣賊子清理乾淨。)
朱棣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
向左轉|向右轉擴充套件資料
結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軍抵金陵。徐增壽作內應,事敗,被朱允炆親自誅殺於左順門。守衛金川門(位於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開門迎降,是為金川門之變。燕軍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難之役結束。
為了更有效率地處理國務,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縉、黃淮入直文淵閣,預機務。隨後擴充內閣至七人。從此內閣開始在明朝政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由於靖難之役時,京中宦官提供的情報幫助成祖擊敗惠帝,成祖即位後便改變太祖以來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開始重用宦官。
一方面,明朝出現了鄭和等著名的優秀宦官,下西洋宣揚國威;另一方面,由於司禮監、東廠等宦官掌權的部門地位提高,且地方鎮守、監督採辦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擔任(不全為朱棣設定),埋下了日後宦官禍國的種子。
-
3 # 漩渦鳴人yy
其實根據字面意思來講,靖難之役說白了就是掃平戰亂,內禍的戰役。
為什麼會有這個名字呢?就是因為朱弟贏了這場戰役,最後朱棣贏了,然後這場戰役的名字就必須有朱棣自己來命名,這襯托自己的正確性,以及在這場戰役裡面自己的絕對領導力,所以就把它稱為靖難之役。
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呢?原因便在於朱棣在向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發出挑戰的時候,所打的旗號,就是自己侄子身邊出現煎成挑撥叔侄倆的關係,所以自己起兵去找自己侄子算賬,讓自己的侄子能夠改過自新,與此同時,清理掉自己侄子身邊的那些大臣。
所以對於朱棣來講,這場戰役並不是說我想去搶奪皇位,所以我像我侄子發起挑戰,而是我像我的侄子做出教育,我教育我的侄子不要去相信奸臣。
但是如果仔細去看一下這一次事件的話,我會發現這件事情跟朱允炆身邊的那幾個大臣有關係吧,也有,但是沒有絕對的關係,真正起了殺心的就是朱允炆本人。
不同於大家印象之中,朱棣率先動手,在歷史上面,第一個開始動手的就是朱允炆,這個歷史上面描述成為十分懦弱的一個小皇帝,最近然會下手如此之快,如此之狠,這點讓當時的朱棣感覺有一些猝不及防,所以在朱允炆派出的人去抓他之前,朱棣本人也是慌作一團。
我為了活命,我為了能夠活下去,我為了勸自己的侄子走向正道,所以我起兵去反對自己侄子的政策,然後達到了南京城,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侄子脾氣太犟,最後死於大火之中。
總之建文帝朱允炆已經死的不能再死了,又不可能跳出來反對朱棣所說的那些話,所以朱棣想編什麼謊話就怎麼變,總之別太偏離事實,自己往外面一宣揚,底下的老百姓基本上就信了。
回覆列表
朱棣是以為國“靖難”為名 靖難就是平定變亂的意思,說白了就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造反 中國明代初年,燕王朱棣(見明成祖)以“靖難”為名而發動的爭奪皇位的戰爭。始發於建文元年(1399)。四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蹤,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