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照妖
-
2 # W一家之言
包拯父母早亡,是長嫂養大,這是電視劇包青天裡記載的情節,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看到沒,人家老包,雖然人黑點,長的難看點,可是人家有爹媽,而且老包還是個孝子,本著“父母在,不遠行”的孝心,考中進士並出任建昌府知縣都不去幹,在家孝敬父母。後來又再次得到一個監和州稅的官職,父母還是不捨得老包離開,老包再次辭官回家贍養老人。我真懷疑這老包爹媽是不是來坑他的,都是實職官員啊,過了這村還有這好事嗎?要是放在現在,有這好事錯過了,想再找個機會,不知道又得猴年馬月呢。
又過了幾年,老包父母都過世後,老包在父母墳前守喪,直到守喪期滿,還不捨得離開,經過鄉鄰勸解,在離開出任天長縣縣令。
電視劇就是看個熱鬧,沒看到電視劇開篇都標著本故事純屬虛構嗎?不要把電視劇當歷史啊,免得出門讓人笑話。
-
3 # 路遙lgy
包拯被嫂子養大,來自於民間傳說,或是戲曲宣傳。豫劇《鍘包勉》,京劇《赤桑鎮》等,說的都有包拯被嫂子養大的情節。
戲曲裡說,包拯從小父母雙亡,被嫂子養大,包拯喊嫂子為嫂娘,待之如母,十分的孝敬。包勉是嫂子的親生兒子,犯了罪,包拯要鍘包勉,嫂子吳氏大罵包拯忘恩負義,求包拯放了自己的兒子。
包拯給嫂子講明道理,並說一定會給嫂子養老送終。嫂子吳氏最終深明大義,包拯將包勉鍘了。
戲曲或是傳說裡,都是人們對包拯鐵面無私,為老百姓公平執法精神的讚揚與嚮往。卻不是歷史上真實的包拯。
包拯,字希仁(999年--1062年)。安徽肥東人,出生在宦官世家,童年也十分快樂,少年時十分好學。1027年,二十九歲的包拯考中進士。但因為要侍奉年邁父母,沒有去當官。
十年後,三十九歲的包拯送走了父母,守孝結束後,才踏上了仕途。先是在安徽天長做知縣。之後調到端州任知縣。
包拯因端州“端硯”事件的處理,被賞識,三年後調進開封,做了御史大夫。包拯敢言直諫,使他有了不放過一個貪官汙吏的光輝形象。
直到1057年,五十九歲的包拯才被命為開封府尹,包拯改革了訴訟制度。在北宋,百姓告狀,要透過門牌司層層上遞案件,官吏們就層層敲詐百姓。包拯直接取消了門牌司,讓百姓直接能找到辦案的官員,“包青天”應該是這時候被百姓喊出來的。
只是包拯在開封都只待了了不到兩年,就被調入朝廷出任三司使,主管全國財政。1061年,包拯官至樞密副使(副丞相),成為重臣。1062年,包拯病逝於開封,舉國悲慟。他有病期間宋仁宗親自去家裡探望。歐陽修讚歎包拯的一生:“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箸在朝廷”。
總之,包拯一生仕途很平淡,是一位負責人的埋頭苦幹的清官。他頭上沒有月牙,臉也不黑,更不認識“三俠五義”,南俠展昭,沒有鍘過陳世美與包勉。更談上是嫂子將他養大了。
俗話說,家家都有難唸的經,包拯家也一樣。民間傳說包拯是被嫂子養大的,其實,被嫂子養大的是包拯的次子包綬。
包綬是包拯與侍妾所生。包拯在包綬沒出生時,將侍妾滕孫氏趕回家去了。包拯的大兒媳崔氏(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因丈夫(包拯的大兒子包臆)去世,守寡在家。她知道滕孫氏有了孩子,不便養活,自己就偷偷把孩子抱來養
包拯去世時,包綬只有五歲。後被長嫂養大,也成為一名百姓愛戴的官員。
回覆列表
歷史人物是允許虛構的。是也罷,不是也罷。這些都不影響包大人公正的形象。每個人都學習其他人的發光面,人間將是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