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一千五

    說起鄭國渠,這又想起秦王政。說明秦王政因禍為福的能力,也合該秦國要掃平天下,一統中國的氣度和實力。

    秦國的鄰家是南韓,南韓挨著秦國本己不幸,挨著日益強大,野心勃勃的秦國更加不幸。南韓被秦國蠶食鯨吞,實在日益衰弱。秦國要滅它,但韓王也是個"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人。就想辦法力保國家不滅。想來想去,認為秦國喜歡幹大工程,而大工程是以耗費大量民力物力財力作基礎的。秦國都城咸陽的建設,秦國的國防工程長城,還有剛開始的酈山陵,無不是大工程。據傳聞秦人想在關中挖水渠,就近解決糧食問題。韓王就派水利工程師鄭國到秦國去鼓動誘導秦王政。秦王政很欣賞鄭國的才能,又聽到渠修好後,可以成為"天府之國",關中人吃糧就不用愁了。秦王就讓鄭國為總工程師,帶領一邦人幹了起來。這秦王是兩手齊抓,一手國內生產建設;一手國外擴張征戰。這樣的情勢錯綜複雜。鄭國是南韓的間諜一事就爆露了。秦國貴族宗室就逼著秦王趕走六國在秦國挖金掙錢的所有外華人。秦王拗不過,但也動搖不定。恰在此時,李斯站出來反對。但李斯也是外華人,反對自然無效,眼前逐客令就要下達。他連夜作了《諫逐客書》,秦王一看,心下拿定主意,讓外華人安堵如故。鄭國被帶到秦王面前,鄭國說,臣開始確實韓王派來的人,想利用挖渠消耗秦國國力,阻止秦國東進。可仔細一想,這渠一成功,水一來,關中就到處可以種糧,每年糧食以千萬計,這確實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秦王一聽,又看了己建好的一段溝渠,認為鄭國做的說的一致,就放了他,讓他繼續修建。鄭國獲得無罪之赦,就更加努力了。渠建成後,秦始皇帝以鄭國之名把這條渠命名為鄭國渠。

    秦朝有了巴蜀之都江堰而成就"天府之國",再有鄭國渠而使關中富甲一方。為秦朝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 2 # Mayfirst看官說

    在戰國的歷史背景下,弱小南韓本來想靠間諜手段,讓秦國勞民傷財。但哪知道經過商鞅變法以後得秦國國力大增。不但完成了工程,還利用它實現了萬畝良田。

  • 3 # 文蹤旅跡

    我大體有十多次去過位於陝西省涇陽縣的鄭國渠首遺址。走在那裡,我常常想古人的智識真是了不起。他們在涇河流出山口的那一段開鑿了這樣一個大工程,成為溫暖歷史的一道風景。

    我簡單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戰國末年,秦國國力逐漸強大,對包括南韓在內的其他國家構成了嚴重威脅。要和秦國正面交手,南韓知道自己是以卵擊石,必然會迎來失敗的命運。

    怎麼辦?韓桓王前思後想,實在拿不出一個好辦法。這時候有人建議韓桓王,正面對抗強大的秦國不如拖住他的後腿,正是人們常常說的用技巧來“疲秦”。於是,他派名叫鄭國的水利專家到了秦國。鄭國帶著把秦國拖入深淵的想法前來說服秦王。

    當時雄踞關中的秦國雖然已經很有實力,但是卻因為農田得不到有效灌溉而著急。

    真是瞌睡遇見了枕頭。恰好有人送上門來,秦王又何樂而不為呢。

    秦王政元年,南韓特使鄭國在涇河張家山出口拉開了工程建設的序幕。秦國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交給鄭國,工程按照計劃開始實施。經過十幾年的建設,用南韓特使鄭國命名的“鄭國渠”建成。這個分水工程耗時、耗材、耗力,但是後來卻讓關中110萬畝土地成為水澆地。

    後來,鄭國和秦王有過一次很有意味的對話。鄭國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

    是呀,鄭國渠延緩了秦王攻打南韓的步伐,卻讓秦國如虎添翼。

    就是這個出於“疲秦”伎倆的工程,卻成為“強秦”的盛大壯舉。歷史有時候不按照人的意志行走。鄭國渠雖然後經歷代改造,但直到今天,還在為陝西涇陽、禮泉、三原、高陵一帶的老百姓服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