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夢而飛吧
-
2 # 使用者3083752322987
出汗與氣候、運動、情緒或藥物無關者多是機體的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開闔不利所致。《素問·陰陽別論》說:“陽加於陰謂之汗。”《素問·評熱病論》說:“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汗出的分類有多種,按汗出量的多少分類,可分大汗,微汗。汗出量多不止,稱大汗;汗出量少,綿綿不斷,稱微汗。按出汗感覺情況分類,可分自汗,盜汗。自汗是指不因勞動,天氣過熱,而汗出,動則益甚,稱為自汗,多由陽氣虛衰,表衛不固而致;盜汗是指睡後汗出,醒後汗止,多由陰虛,陰不斂陽,汗隨陽洩而致。按部位分類,可分頭汗,心汗,半身汗,手足汗。亦有些特殊出汗,如絕汗(又稱脫汗)、黃汗、戰汗等。絕汗是指大汗淋漓不止,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的絕脫之證。黃汗與戰汗是外感熱病中的特殊症狀。
【常見證候】
太陽表虛:全身汗出,兼有發熱惡風,頭項湧,鼻塞,苔薄白,脈浮緩。
陽明熱盛:全身大汗,汗量較多,壯熱或潮熱,口渴喜冷飲,面赤,舌紅苔黃燥,脈洪大有力。
暑傷氣津:全身汗出,頻頻不斷,兼有煩渴,胸膈痞悶,口渴喜飲,少氣乏力,倦怠神疲,舌紅,苔黃,脈洪大無力或濡數。
溼熱交蒸:全身,頭部或手足部汗出,口中粘膩而苦,渴不欲飲,身熱不暢,肢困煩躁,脘悶納呆,小便不利,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陰虛火旺:睡時全身出汗,醒時汗止,或心胸部,手足部汗出,兼有虛煩不寐,五心煩熱,潮熱顴紅,或有心悸,咳喘,腰膝痠軟等,舌紅少苔,脈細數。
人體出汗與氣溫等環境條件是很有關係的。現代保健醫學把人體出汗分為不顯汗和有效汗。當氣溫低於攝氏20度時,處於靜止狀態的人也會排汗,但這種汗液非常細小,人體感覺不出來,故稱不顯汗;而當人體處於活動狀態或氣溫高於攝氏25度時,不顯汗佔的比重就不大了,為了散發熱量,人體就要透過排出並蒸發汗液的形式來散熱,這種汗液很容易感覺出來,故稱有效汗。所以出汗是人體調節體溫、保持體溫穩定的重要機能。需要說明的是,健康人體的出汗多少,除了與氣溫和活動量有關外,與風、溼度、氣壓等氣象因子關係也很密切。當溫度高、溼度小時,人體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當風速較小、溼度和氣壓較高時,即使氣溫較高,人體也會出汗不暢,在這樣的情況下,人較容易中暑。
能不能出汗,常常預示著病是否康復。例如,有些人偶感風寒,總是喝完薑湯後臥床,蓋上被子,一旦出了汗,病就基本上好了。這是因為著涼感冒的人,汗腺受寒而阻,不能以出汗方式散熱,導致體溫升高;喝湯蓋被後,汗腺因受熱而舒張,從而排出汗液,散發體熱,降低體溫,真可謂“汗到病除”。
出汗的多少與否,也直接影響到人體健康。一般來說,夏季炎熱,出汗多一點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過多,對健康就不利了。過多出汗,可造成人體血液迴圈的流量減少,迴圈變慢,使得人體的散熱量趨減,從而導致體溫升高。大量出汗,還能使人體鹽分流失,細胞因缺鈉而造成熱痙攣。所以,夏季裡,人們應及時補充流質和適當的鹽分。
中國傳統醫書《內經》也列出許多用“出汗”診斷疾病的例子。例如,消渴病(即糖尿病)患者出汗較少,但小便卻多;肝臌脹(即肝硬化)患者的汗液呈黃色並略帶腥味;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風的先兆;體質虛弱的人,睡眠時容易盜汗;而在高燒出汗後,常常會導致體溫下降、四肢冷厥等症狀。
沒有直接解決問題,但願我的回答能給你啟發
回覆列表
知道什麼辦法可以止汗嗎?這種情況一般考慮是由於孩子身體較為虛弱,缺乏鍛鍊引起的。 建議讓孩子多活動,加強保暖避免受涼多喂水,必要時加用一些玉屏風散給孩子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