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在行2021
-
2 # 王強的價值經營
關於“能量可不可以轉化成物質?”,大家不妨看看我用現代科學對老子“道”的解讀。
有無相生,是《道德經》中最重要的一個觀點,它體現了“道”的辯證統一特性。
“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核心範疇。有人誤以為,既然“道生萬物”,萬物為“有”,“無中生有”,那麼“道”就是“無”。“道”在《道德經》中 共出現了76次,而“無”出現了104次,正確理解“無”對我們認識“道”有極大幫助。因此,“無”是我決定寫《道德經》札記系列時最先想到的主題,可直到這篇札記完成之前,我都沒能寫出。
究其原因,我發現,“道”不能簡單地解釋為“無”。老子早在《道德經》第二章就告訴我們“有無相生”,這裡“生”是陰陽五行相生相剋關係之一,意為滋生、轉化、化生。“有”與“無”為二元對立、共存的辯證統一體,只會互換轉化,不可各自獨立存在。有“無中生有”,就必定有“有中生無”,兩者一併才能是“道”,這一點與《易經》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是一脈相承的。老子的“有無”與易經的“陰陽”是對應的,如何理解“有無相生”、“一陰一陽”則是我們用現代科學解讀老子“道”的關鍵。
老子和先祖們認為:“道”主宰世間萬物執行生長,是宇宙萬物的本源。
現代科學證實:世間萬物的執行生長是能量轉化所致,世間萬物實質上是能量的不同形式,“能量”是宇宙萬物的本源。
因此,我們可以用現代科學的“能量”來解讀老子的“道”:
道生萬物,萬物就是物質,表現為“有”。“無中生有”並不是說“道”是“無”,這是典型的望文生義,拉郎配了。“道生萬物”的正確理解是從“無”中化生“有”,也就是“有無相生”。“無”是不可理解為我們通常的“沒有”,“無”應該理解為“有”的對立。那麼,現代科學又該如何解釋“有”與“無”?
現代科學已經證實能量是守恆的:能量一直永恆地存在,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只會在其內部從一個形式轉化成另一個形式。
當這種形式是可以感知的存在,馬克思將其定義為“物質”,我們將之對應老子的“有”、易經的“陽”;反之,則被稱為“非物質”,對應“無”、“陰”。有無、陰陽是能量的存在形式,“有無相生”、“一陰一陽”是能量在物質和非物質形式之間的相互轉化。
能量守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能量存在形式的轉化表現為萬物的生成、消亡和再生。
《道德經》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可做相應理解,“可”為可以感覺的存在,“非”是不可以。但無論如何,能量是永恆存在的,不為人的意志而轉移,不可思議,這就是“道”。
所以,我們用現代科學解釋:道就是能量及其形式轉化的存在。
能量是最大的存在,包羅永珍,能量之外沒有其它存在,只是在其內部轉化存在的形式,老子稱之為“道法自然”。
-
3 # 金童希瑞
能量是電磁波,不能轉化為物質。
物質是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的,磁場裡光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為金屬態氫離子;金屬態氫離子的“磁力矩”相互切割聚合形成新元素的同時伴生電磁波,電磁波的傳播依靠金屬態氫離子“磁力矩”的震盪(共振)。
“常溫等離子體”和“高溫等離子體”產生的化學反應及熱核反應都是金屬態氫離子的“磁力矩”重新組合形成新元素伴生電磁波——能量。
發電機裡能量——電磁波一旦熔化了物質,磁力線就不會互相切割產生電磁波了。
回覆列表
常規能量是不能轉化為物質的,而只能在各個物體之間轉移和各種能量形式之間轉化。 能量轉物質必須是極高溫度的能量(比如宇宙大爆炸瞬間),在擴散冷卻時,能量才會轉化為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