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千真萬確!

    許多年前,小可曾經讀過一篇類似考據的文章,應當是作者曾經做過陳寅恪先生的學生,在課堂就此詩和陳先生進行了相互論證,並受到了啟發。其文大意為《賣炭翁》中所寫的細節與唐朝長安佈局和民生形態完全相同。

    比如“伐薪燒炭南山中”中的南山,即終南山,在長安以南。

    比如“市南門外泥中歇”中的南門,是賣炭翁打算一開南城門進入東市,迅速賣掉炭,以避免進入宮市(強買之地)被宮中宦官所勒索,東市東領興慶宮,西接平康里,附近多是權貴之家。

    比如“黃衣使者白衫兒”,這個黃衣使者是宦官,“白衫兒”就是歷史中的“白望”,指太監徵用了一些潑皮和無賴,他們為了易於辯識,統一穿白色衣服。

    比如“回車叱牛牽向北”,經陳寅恪等幾人的考證,是要向西而行,經過東市外大街,然後向北進入大明宮外的望仙門。

    比如“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同樣在史書得可以得到印證,宮市中的宦官強買,而只是給對方几尺絹而已。

    許多詩歌是可以和歷史進行印證的,比如安史之亂期間,歷史書上的記載只能精確到某一年,但查杜甫詩卻可以查到事件發生順哪一月。

    說到此處,想起一則笑話,有一次宋真宗問大臣,唐朝時的酒價是多少錢啊?沒有人能答得上來,這時大臣丁謂回答說一斗酒大約是三百錢左右,宋真宗問你是怎麼知道的?丁謂回答說,臣讀杜甫詩,記得有一句“速須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這價格未必是對的(其實是虛指),但丁謂的急對卻傳為美談。

  • 2 # 楊曉豔

    確有其事。先來看看《賣炭翁》寫了些什麼?

    賣炭翁苦宮市也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唐朝給人的印象,常常是國家安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人才輩出,總感覺白居易寫的這種“欺行霸市”的行為不可信。其實,這首詩用非常寫實的手法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狀。這首詩記載的事情大約發生在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8世紀末至9世紀初),也就是中唐以後。

    韓愈也有一篇文章寫到宮市之惡。題目叫做《順宗實錄·宮市》。據他記載,宮市行為最為惡劣的時候,主事的宦官派出百餘人到長安的繁華市區去打望,隨時尋找可以搶奪的物品。最初官員主事的時候,買東西還會念一念文書,後來文書也不念了,來人直接說“皇帝要的物品”就以極低的價格拿走了。往往價值數千的財物只給幾百塊了事,相當於只給市價的三四折。韓愈還記載了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跟《賣炭翁》極其相似。講的是一位農夫把柴用驢馱到市場上去賣,遇到宮市,只得到幾尺絹,這還不夠,來人還要向他索要把物品運回宮中所需的“腳力錢”。農夫悲憤而泣,便說我絹也不要了,給你們吧。但是來人不接受,說必須要你的驢送入宮中才行。農夫說我有父母妻子,還等我賣了柴才能吃得上飯,現在如此這般,我只能死了。於是,他把來人狠狠地打了一頓,民打官,這還得了?他當然被官吏抓住了,並且報告給皇帝。皇帝的處理辦法是,下詔書開除了這位官員,賜給農民十匹絹。從現象上來看,皇帝似乎對“宮市”行為也極其不滿,但是問題在於,這件事情之後,宮市行為卻並沒有得到禁止。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且讓歷史去評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聯計劃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是怎樣的?能簡單介紹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