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所謂“大雷雨計劃”是由當時的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於1941年5月15日提出的一個作戰方案,要求先發制人的進攻德國軍隊。簡單的來說就是,介於德國在近兩個月內德國大量向波蘭東部集結部隊,德國師的數量從70個增加到了107個,進攻顯然迫在眉睫,為了避免蘇軍遭受突然襲擊,方案提議蘇軍要先於德軍完成戰略展開,主動向德軍發起進攻,打亂德軍的進攻部署。預計的戰略目標是擊敗並消滅集結在波蘭東部的100個德國師,蘇軍將使用152個師進行這場攻勢。

    也就是說“大雷雨計劃”並不是早早就制定好了,而是在德軍的西線戰事早已經結束以後,這說明蘇聯想在德軍在西線作戰時從冬季夾擊德軍的作戰意圖是不存在的。從計劃的規模和目標上來看,顯然也不能夠稱作是一場針對德國的大規模進攻計劃,目標僅僅放在了波蘭東部的德軍身上,並沒有考慮深入德國境內作戰,也沒有考慮後續預備隊的投入,顯然僅靠這152個師是不可能打敗德國的。

    動員就是通往戰爭的門檻,一旦你跨過它,就要承擔起發動侵略戰爭的責任。如果蘇聯想在1941年發動大規模的入侵作戰,那麼就要提前進行的大規模的動員,就像德國在1939年所做的那樣,但是蘇聯在1941年只動員了幾個集團軍,並不是全面的動員,顯然這種有限的動員是針對德軍在東線不斷集結兵力所造成的日益嚴重的威脅。蘇軍當時正在擴充軍隊和更換裝備,必須要進行動員和展開才能發動戰爭,至少在1941年蘇軍沒有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實力和能力。

    而且當時西部邊境各軍區並沒有制定相應的進攻計劃,反而在制定各自的國境掩護計劃和防禦計劃,在戰爭爆發的前夕,由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發布的命令指示,各邊境軍區要做好作戰準備,以防德軍可能的襲擊,要求部隊隱蔽佔領沿線各築壘地域的防禦陣地,疏散和偽裝前線的野戰機場和飛機,軍隊也應保持分散和偽裝。這些都是針對德軍進攻威脅的防禦性指令,而且著重強調了要隱蔽進行,顯然斯大林還是想避免過度的刺激希特勒,蘇軍總體的戰略態勢還是屬於防禦的範疇。

    所以“大雷雨計劃”就是蘇軍總參謀部針對德軍的進攻威脅臨時提出的一個進攻方案,只能算是一個“戰術性的處方”,稱不上是一個針對德國的總體作戰計劃。

  • 2 # 小小小百科全書

    蘇德戰爭爆發初期,蘇聯軍隊被大批成建制的消滅以及戰前雙方人數對比來看。蘇聯不像是隻單純的做防禦。當時德國在蘇德邊境有軍隊305萬。蘇聯軍隊也有268萬。蘇聯這顯然不是在防禦。而是有進攻的意圖。事實上斯大林的野心一點也不比希特勒小。而且斯大林和希特勒也都清楚,《蘇德互補侵犯條約》只是雙方一個緩兵之計。不至於讓雙方戰爭爆發的沒有準備。但實際上蘇德早就可是為戰爭做準備了。

    而且我認為斯大林批准“大雷雨計劃”就是有趁火打劫的意思。因為當時希特勒已經和英法兩國在西線開戰,大家也都知道雙線作戰是兵家大忌,在加上英國和法國可以歐洲老牌強國。在斯大林的判斷中,他認為德國會和英法兩國僵持不下,他在趁機西下奪取德國的利益,一方面使得蘇聯趁勢可以進入歐洲,因為長久以來蘇聯都對歐洲抱有野心,另一方面德國之前所佔的區域就會直接被蘇聯佔領。德國也只能給他人做嫁衣了。

    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斯大林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所以才制定了“大雷雨計劃”想要把之前所想付諸行動。即使法國快速戰敗了,斯大林也不認為德國敢馬上和蘇聯開戰。但誰能想到希特勒就是這麼瘋狂。突然的毫無預兆的就進攻蘇聯,斯大林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而“大雷雨計劃”也因為德國的突然襲擊變成了一張無用的廢紙。從另一個角度看,希特勒瘋狂進攻蘇聯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呢?如果真讓蘇聯的“大雷雨計劃”順利實施。那麼德國失敗的將會更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養護蘭花的小苗和弱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