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滴水之悟
-
2 # 花近高樓1
蒙元統治中原地區將近百年,只進行了16次科舉,自從忽必烈做了皇帝,學而優則仕的科舉制度便被廢除了。
從1260年忽必烈稱帝到13 15年元仁宗恢復科舉,整整55年,蒙元帝國沒有舉行過一次科舉,到了元順帝(惠宗)的時候,因為丞相伯顏弄權,已經舉辦了8次的科舉又被迫停了10年。
直到1342年,距離蒙元帝國被趕出中原還有26年,元順帝一口氣舉行了8次科考。
元朝進行的16次科考,一共錄取了1139名進士.其中漢人(包括南人)被錄取的人數不足500人。即使中了進士,也只被授予些典史編修之類的小官,而且沒有晉升的希望。
因為蒙元比較大的官職都是世襲的,萬戶、千戶、百戶一律世襲,根本不給漢人留晉升的空間。
在蒙元讀書人的地位很低,向來有九儒十丐之說,讀書人的地位甚至還不如娼妓。
也許有人要問,既然沒有了科舉,為什麼還有許多人讀書,其實元朝統治者也清楚,治理國家離不開讀書人。
據至元25年(1288年)的官方統計,全國建立的學校有24,400多所,主要學習以儒學為主體的漢族傳統文化,甚至還在上度修了孔廟。
這些漢人學生學成以後,除了極少數能夠中舉,其餘的都分配到基層,為蒙古官員做刀筆小吏。
許多有頭腦的讀書人報國無門,又不甘心受人驅使,於是紛紛轉行到文學創作中去,尤其是戲曲創作,這些讀書人借古諷今,對蒙元統治者大加鞭撻。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出人意料的表示理解蒙元的的難處,一直到洪武15年,才開始正常的開科取士。
很少開科舉,讀書人得不到重用,讓劉伯溫這樣的讀書人受排擠,讓張無忌這樣的高手混上了邪教教主,元朝不亡才怪。
科舉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重要制度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度對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由於考試不論出身門第,擴大了選拔人才的範圍,使得有才能的人可以透過考試成為國家的官員,起了積極的作用。
元朝的官吏選拔管理制度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它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遼、宋、金、西夏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民族最多的封建政權。由於它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中外聯絡密切,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歷史特點。
元朝官吏的管理制度,可大致分為三等,即官、首領官、吏。官是部門或地方長官,首領官是協助官員管理吏的層級,吏就是辦事人員,官和首領官有品級,吏無品級。以御史臺為例,御史大夫、中丞是官,經歷、都事屬於首領官,下面的譯史、通事、文書屬於吏。元朝的官吏非常複雜臃腫,路府州縣管理混亂,直到泰定帝時期,比較重視漢文化,祭祀孔子、開設經筵進講、拒接廢黜科舉、還有任用漢官進行改制,官場稍有效果時泰定帝掛了,又重蹈覆轍。
元朝的科舉選拔
元朝前後共舉行過16次,選舉蒙古、色目、漢人、南人進士約 1100餘人。然而為了保障蒙古人與色目人,漢族的考試偏難,並且只能獲得一半的名額,這也讓蒙古與色目子弟失去了學習漢族文化的積極性和進取精神。
在元朝官員隊伍中,靠科舉入仕的非常罕見,又受到排擠陷害,很多為官一輩子也只混個七品,擔任一些教授、文學侍從等低階官吏。施耐庵就是元朝進士,派到錢塘當個小官,還被排擠,最後辭官隱居寫水滸。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也是元朝進士,封8品縣丞,受排擠辭官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