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定郡小書生
-
2 # 周千文12345
歷史會驚人地相似。
如果說國與國之間利益至上,利益相仿才能正常相處,一味討好肯定有毛病和軟肋。
皇權之間除非太遠、鞭長莫及,否則權力的唯一性之下只有臣服附屬。
難怪俄羅斯和周圍的國家處不好,俄羅斯不肯送只會取。但是,只會送的也會縱容鄰國得寸進尺、貪得無厭。所以,一直髮紅包的該退群的就要退群。
-
3 # 說道231960427
友情,私情,個人交情,不能同國事混為一談,也不能同家事混為談。國是國,家是家,個人是個人。國家利益至上,作為國家,就是為民眾利益考慮,例如領土完整,土地分屬,必須清楚的。不能拿民眾利益去討好別人,那樣是賣國。所以說國家利益至上,國家與國家之間,只有永恆利益,沒有永恆友誼。友誼對於國家來說,國家利益至上來說,是不現實的。可能個人好,並不是國家一定好,國家與國家之關是有利益衝突的。
-
4 # 星下靜思
能共患難而不能共享富貴,幾乎是每一個帝王的共同特點。在得天下大權之前,帝王們需要人去為他權力拼命,此時的帝王們一般能禮賢下士、平易近人,一旦坐穩江山,那些昔日的功臣們彷彿立刻成了“眼中釘,肉中刺”,時刻以除之而後快。朱棣與李芳遠雖然不是君臣關係,二人有著近似的人生經歷,在年少曾在北京城相識成為好友,相同的處境讓兩人互相惺惺相惜。朱棣排行老四,李芳遠排行老五,這個排行在古代是輪不上繼承皇位的,因而兩人處境相似心理相通。
可兩人又都是很有能力的人,一肚子的本事不想埋沒。於是,李芳遠發動了王子之亂,奪了老爹的權登上了王位;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奪了侄子的權登上了帝位。他們一個在大陸中原,一個在東海邊上,怎麼會反目成仇呢?
他們稱帝后,又都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利益問題成了他們最關心的事。在兩國交界的邊緣東北地區,李芳遠瞅著朱棣打仗之機插手東北的女真部落,從中取得政治、經濟利益。朱棣打完仗當上皇帝后,在東北設定了州府,讓女真部落有了靠山。於是女真部落不再理會李芳遠,轉而投入明朝朱棣的懷抱。矛盾就這樣產生了,一個女真部落在中間忽而靠李芳遠,忽而又靠朱棣,讓兩人為此而暗中較量起來。不過,兩人似乎沒有反目成仇,只不過在女真部落後面,暗中掰手腕而己,李芳遠贏少輸多。
回覆列表
首先,明太宗朱棣和北韓太宗李芳遠二人好友關係的建立。
洪武二十六年,李芳遠就率領北韓進貢隊伍來到中國,第一個和他接觸的就是燕王朱棣,兩人在國內的地位都差不多,都是有抱負的皇族,性格也合得來,就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即便在李芳遠回國後,兩人依然保持著書信聯絡。
第二,明太宗朱棣和北韓太宗李芳遠二人皇位的取得。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作為建立李氏王朝首功的李芳遠由於沒有確立為世子,就密謀殺害世子李芳碩,順便把支援李芳碩的大臣都殺了,但繼承王位的依然不是他,而是後來的北韓定宗李芳果。此時朱棣可能也起兵造反了。
1400年,李芳遠又發動了第二次政變,他與李芳幹爭世子之位,歷經1年的時間,這一次他成功繼位成為北韓太宗。
1402年朱棣靖難之役成功,搶了朱允炆的皇位,在南京登基稱帝。
最後,明太宗朱棣和北韓太宗李芳遠二人嫌隙的產生。兩位太宗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東北邊境問題上。在明朝東北與北韓交界的地方,這本來是元朝的土地。元朝被推翻後,這裡還沒有完全被明朝收復。李芳遠便利用這個空檔,極力拉攏住在那個地區的女真各部,讓他們奉北韓為宗主國。
朱棣稱帝后,開始對東北設定建州衛軍民指揮司,自己岳父女真首領阿哈出擔任指揮使,並設定各種政權部門及機構。第二年,朱棣又封阿哈出為參政,極大地提高了阿哈出的政治地位。此後,朱棣陸續在東北設定了設立179個衛和20個所。
阿哈出依靠朱棣這個後臺,開始公開和李芳遠叫板。
李芳遠極為不滿,他利用明朝朝廷不熟悉邊境地理的缺陷,找了一些熟知遼、金歷史的人,帶著遼、金的《地理志》,前往明朝力爭。說遼、金《地理志》上,並沒有“孔州、吉州、端州、英州、雄州、鹹州、等州”等記載。明朝這些大頭官員便放棄了這些地盤。
地盤劃歸北韓後,原來居住在那些地盤的女真人,就要求迴歸明朝。其中就包括猛哥鐵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
李芳遠極力阻止猛哥鐵木兒迴歸。對猛哥帖木兒施以“利誘”,賜給他“上將軍三品官職事”的頭銜,其手下也被加封為護軍、司直、副司直等職務。猛哥鐵木兒得到好處,又不想回明朝了。
這時,明朝才回過味來,看到了猛哥鐵木兒的重要意義,也加強了對他的“利誘”,又派人去北韓交涉。最後,猛哥鐵木兒又回心轉意,表示要回明朝。李芳遠也不得不認輸。
就這樣,兩位太宗的較量,最終以明朝勝利才算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