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陌上花開且緩歸

    “一母可養七兒,七兒難養一母”,這句俗語很形象的講述了以往農村的一些現象,以前農村家庭子女多,三四個是常態,七八個也不稀奇。這句俗語中的“七”,並非確確實實一定是七個,而是意指“多”。

    農村自古以來就有養兒防老的傳統,沒生兒子的一定要生兒子,有了兒子的又想多幾個,覺得這樣,自己的晚年才會有保障,有人贍養。抱著這種想法,父母年輕時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對兒子萬般照顧,萬般寵愛,寧願餓著自己,也不會餓著兒子。尤其是母親,兒是娘心頭肉,從小到大疼著護著,只要自己有一口氣在,就絕不會委屈了兒子。只希望自己年老後,兒子能以恩報恩,給自己好好養老。

    但是,事實往往與期望的會有很大差別。雖說並不是家家兒子多的,父母晚年都會淒涼,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農村,家中兒子越多,父母晚年反而越悽苦的比比皆是。有些是無奈的原因,比如自己家中太窮,自顧不暇,做兒女的又沒有父母那麼無私,所以很多就只顧自己不顧父母了。

    有些是娶了媳婦忘了娘,耳根子軟也好,怕老婆也好,總之在對待父母的事情上全由媳婦做主。而媳婦又很少有像自己的親閨女那麼貼心的,冷落怠慢公婆那是很平常的。

    再就是兄弟多了,都怕在贍養父母的事情上,自己會吃虧,你推我,我推你,甚至於最後都撒手不管,遭罪的就是父母了。原因還遠不止這些,總之,歸根結底都是父母對孩子都是無私的愛,可以為他們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但是子女對父母就沒有這麼純粹了,所以“一母可養七兒,七兒難養一母”的殘酷現實,不僅存在於以往的社會,在當今社會也比比皆是!

  • 2 # 明智慧擇

    這種人有,人多不唱戲,子多不養爺的,但總歸少數,這種事出現在家庭,不能全怪子女,也得在自身找原因,大多數還是好的,有的是家庭人口多,家長忽視了兒女成長中的依賴情感,或東或西的偏向,導致有的兒女能理解,有的不理解,抱之從怨,施之於行就為不孝,不養,不管,不顧,自私自利。這種人不會長久,因果輪迴,輩輩的雞會叫嗚。望有這種人看了後,儘快迴歸孝道,老人千不對,萬不對,沒有老人嶼幸苦,你能長大成人嗎?你能娶妻生子嗎。

  • 3 # 農村俗語解說

    都說兒女是母親的心頭肉沒有哪個母親不愛自己子女的,母親可以為了兒女付出一切,但是身為兒女的我們是否能像母親待我一樣地去對待她們呢?這就很難說了。農村有句俗話是這麼說的“一母能養七兒,七兒難養一母”。那麼這句話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一母能養七兒”

    在中國為實行計劃生育前一個家庭七八個孩子是很正常的事,像我們爺爺那輩哪個家庭不是七八個孩子有的甚至還十幾個呢?那時候的生活條件跟現在可是不能比的,很多家庭都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生活條件非常艱難,就是在那樣的環境下一位母親能把七八個孩子拉扯大可以說是非常偉大的這其中不知付出多少的艱辛與淚水,所以說“一母能養七兒”不僅僅說明一位母親的偉大同時也包含了一位母親對子女無私的付出。

    “七兒難養一母”

    孝敬父母是我們身為兒女應盡的義務,但是現在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很多的農村老人明明兒女成群到了晚年卻是孤苦伶仃,甚至有些老人明明生病了卻沒人照顧,是什麼原因呢?是他們的子女無力照顧嗎?當然不是,那是她的子女們相互推脫罷了,父母親是大家的父母親老大照顧了,那老二幹什麼,老二照顧了,老三又幹什麼,就是這樣父母親彷彿如氣球般被子女們踢來踢去最後被踢到了角落裡誰也不理會,這跟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人們才會有“七兒難養一母”的說法。

    “一母能養七兒,七兒難養一母”其實說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母親只有一個可以一心為子女,子女眾多卻不能齊心為父母,畢竟私心人人有兄弟姐妹也不例外,現實中有很多的多子女家庭還不如獨生子女家庭過得幸福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學會用輸入法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