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淳幀通安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名的四大錢系,包括秦半兩錢、漢五銖錢、唐開元錢和宋代的交子。其中,五銖錢歷時長達739年,是中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

    五銖錢誕生前夕,因半兩錢瀕臨崩潰,市場一片混亂,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拼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

    民眾無法生存,相繼放棄生產,流亡他鄉,靠出賣勞動力來餬口;或者是鋌而走險,加入私鑄行列,期圖賺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鑄而死亡的近萬人,而私鬥殞命的、畏罪自殺的都無法計算,可見問題非常嚴重。鑑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

    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提出“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銖”從此啟用。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

    西漢時的五銖錢有郡國五銖、赤(側)仄五銖、三官五銖、宣帝五銖以及小五銖,金五銖等等。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大丞相、都督內外諸軍事隋王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建都長安,楊堅就是隋文帝,文帝即位後,為了鞏固皇權,樹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在開國當年,就下令鑄造“開皇五銖”,並同時廢止各種舊錢在市面流通,開皇三年(583年)頒令天下以開皇五銖為樣錢,凡不合樣的錢,經過關卡時一律沒收熔燬改鑄,透過一系列嚴管措施,至開皇五年(585年),已用開皇五銖錢統一了全國貨幣,並加大力度鼓鑄新錢,以滿足市場之需。

    “隋五銖”錢誕生之初,就是以隋朝欽定的法幣身份出現的,所以,朝廷對“隋五銖”的鑄造,有嚴格的要求,包括鑄幣的材質、尺寸、重量等。它的基本特徵:製作精美,穿孔右有一直劃與“五”字相連,像簡寫漢字“區”字,“五”字直筆五,也有曲筆五之分。

    隋五銖錢材質為銅質,直徑2。

    30釐米,穿孔0。85釐米,重量為3。40克,素背。(見下圖)一是該幣設計簡潔明快,樸實無華,一改過去有些錢幣正面、背面帶星月紋或帶角紋的做法。二是該幣大小適宜,屬於“一文”錢制式,幣值穩定,方便計數,群眾樂於接受,便於市場流通。三是“從一而終”,不同於別的朝代,換一個皇帝,鑄一次新幣,改一次年號,鑄一次新幣,它始終以“五銖”示人,體現了歷史“名牌”的價值效應。

    四是製作精良,具有法幣的風範,從而深得民心。

    隋朝從開皇十年開始,朝廷准許晉王、漢王、蜀王等地方政府鑄錢,於是私鑄漸起,劣錢又多,文帝下令禁惡錢,責令京師及各州在市上立榜置樣品錢,不合樣品的錢不準入市。開皇十八年(598)又令各地官府嚴查,“見錢非官鑄者皆毀之,其銅入官”,對惡錢貿易情節嚴重的處以死刑。

    因此幣值又恢復穩定,商貿活動再顯生機,促進了經濟繁榮。但到煬帝時,對外大肆攻伐,對內大興土木,先後徵用700萬人開鑿運河,興眾100萬人修築長城,役丁200萬修建東都,民不聊生,生產衰敗,貨幣私鑄氾濫,千文錢只重2斤或只重1斤,後來甚至發展到剪鐵片,裁皮革,夾入錢貫中充數。

    隋文帝幾次整頓建立的貨幣制度毀壞殆盡。

    隨著隋帝國大廈的傾覆,隋五銖走向了末路,究其原因,主要是朝廷對通貨監管不力,放任自流,導致貨幣私鑄氾濫成災,引發劣幣驅逐良幣,中國歷史上的長壽錢也就此劃上了句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江南會花費無數民脂民膏,康熙和乾隆為何還要連下12次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