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號哥

    確實是害人害己,可劉備也有難言之隱,最初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時已發誓-同生共死。之後兄弟三人共打天下,關張為劉備捨生忘死,衝鋒陷陣,最終為劉備事業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實際上劉備並不糊塗,不用人勸他也知道伐吳的戰略風險,但這時以由不得他了,一方面輿論的作用非常厲害,誰都知道關羽是為劉備死的,特別是在廖化,關平方面他交代不下去,另外張飛確實是壓垮劉備伐吳決心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時的劉備已經陷入情感問題的漩渦,走上了一條巨大的政治風險之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放著北伐曹魏革命之路不走,卻踏上了前途未卜的軍事行動,因為一旦與吳開戰,一時一會不會結束,甚至綿延不斷。不僅勝負未卜,而且他的老家易受到曹魏的攻擊,非常不划算。可這就是劉備,他成功在一個義字,失敗也在一個義字。

  • 2 # 濱城老王

    所言極是,俗話說,害人如害己,劉備的行為正是這樣一種不成熟的表現。關羽被孫吳曹魏兩家聯手做掉,作為大哥的劉備和三弟張飛自然是痛心疾首要報仇。劉關張桃園結義,天下皆知,發誓同生共死。如今先被幹掉了一個,剩下兩個無論從哪個角度上說,都要報這個仇,不然會讓天下英雄恥笑,以後在社會上可就沒法混了。在社會上混,最要緊的就是面子,自己的兄弟被人幹掉了,總得要把面子找回來,這就是江湖的“義”字。在現實中往往是這個所謂的“義”字,害死了好多人,劉備、張飛就是其中的兩個。

    劉備要興兵為關羽報仇,朝中反對的聲音並不少,但他都聽不進去。聽不進去的原因大概一個是要為關羽報仇的決心已定,不容改變,另一個原因是剛剛即位皇帝,要顯示一下皇權的威嚴。趙雲頭腦比較清醒,他勸劉備,咱們的敵人是北方的曹操,而不是孫權。如果先滅了曹操,孫權自然就歸附了。現在曹操死了,兒子曹丕繼位。我們正好乘著人心不服的時候,早日奪取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討伐叛亂,關東義士,勢必攜帶糧食,驅策馬匹,迎接王師。不應該放棄曹魏,而先跟孫權開戰。戰爭一旦打起來,不可能立刻判定勝負,不是上策。趙雲一番苦口良言,全都對牛彈琴了。廣漢郡有個熱心市民叫秦宓,給劉備寫信進行勸阻,他說,“天時不當,出軍必然不利。”劉備這個新上任的皇帝火了,下令逮捕了這個不會看火候的熱心人,後來才把他放了。諸葛亮應該是看出了苗頭,劉備此時頭腦膨脹,勸阻是不會起作用的’,只會自找沒趣。事後,諸葛亮說,如果法正還活著,也只有他能阻止劉備,其他人就別找不自在了。

    關羽活著的時候就瞧不起東吳君臣上下,居然把孫權上門求親的兒子稱為“犬子”,說什麼,虎女焉得配犬子。估計關羽如此輕視孫吳,與劉備多少有些關係,因為劉備也瞧不起東吳那幫人,他以為太瞭解孫權了,沒有把孫權和他的部下放在眼裡。他自信地認為,只要他順流而下,必會勢如破竹,橫掃孫吳。然後再北上伐魏,實現大一統。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夢想。

    為二哥關羽報仇,三弟張飛當然表現積極。不想張飛積極過了頭,鞭打士卒,得罪了身邊的下屬。大隊開拔前夕,被部將張達範強砍了頭,拿著人頭逃到了東吳。

    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仗還沒打,又把三弟張飛的命搭上了。如果沒有這次伐吳行動,張飛也不至於這麼稀裡糊塗地丟了腦袋。張達範強也夠損的,投靠誰不行,非得要投靠孫權。劉備對孫權是舊仇未報,又添新恨。這仗不打是不可能了,就算這時法正從地下出來勸劉備也不會好使的,桃園結義三兄弟,死了兩個,都與東吳有關,這口氣如何讓劉備咽得下去呢。為了兄弟義氣,一場惡戰爆發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劉備被殺得大敗,燒得精光,逃到了白帝城。這把大火不但燒慘了蜀軍,也把劉備那顆自信驕傲的心燒焦了。劉備急火攻心,一蹶不振,第二年四月便一命歸天了。一個“義”字,葬送了兄弟三人。真是成也“義”字,敗也“義”字。如何取“義”,還須斟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博瑞的自動泊車極限挑戰不簡單呀,這麼小的距離能成功停進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