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節度使95

    題主,斷章取義類同於道聽途說,德之棄也!

    論語第十章描寫弟子們看到的孔子日常中生活行為方式,你挑的這話出自10.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飠曷,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沾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後面補充說明:“食饐而飠曷”餿了的食物吃了會生病的好吧?這是基本常識;魚肉腐爛了那能吃嗎?所以“魚餒而肉敗”不吃;“色惡”和“臭惡”不吃是補充前兩句的;“失飪,不食”沒做熟不吃,吃了也不消化;至於“割不正,不食”,切割方式不對的肉很容易做不熟比如肥瘦肉烹飪需要的時間是不一樣的,這句能當上句的補充;不到吃飯的時間還不餓當然“不時,不食”;沒有醬料對消化不好,不吃也很正常;肉再多也是輔食、吃肉不超過主食這也正常。孔子年紀大了,注重消化吸收,這一章都沒毛病啊!

    “唯酒無量”又“不及亂”,說明孔子有自制能力;“沽酒市脯”比自己做的貴還不合口味所以不食,這是儉以養德,也沒毛病。

    “不撤姜食,不多食”:東方之地生風木酸,能生筋又能傷筋,辛勝酸、姜味辛,姜是東方之地的養生之味,辛味吃多了傷皮毛所以孔子不多食。這句話只說明春秋之時《內經》已經廣為流傳,孔子懂醫懂道,故有“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是說管理決策者的思維方式。醫即道,10.16“康子饋藥”說明孔子懂醫不及藥故不敢嘗。

    題主問的這句話這一章,看不出孔子特別講究飲食啊!集結《論語》的是孔門弟子,弟子們平均年齡比孔子差著二十歲呢,熊孩子們認為孔子“食不厭細 膾不厭精”只說明他們年輕人消化能力強、醫理還不通而已。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音屋),故幾於道。”聖人處在眾人都在的地方,惡是語氣助詞,之是動詞去往……,所是地方。孔子不可能去追求出格的享受,那就不是聖人了!孔子追求“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這叫利萬物而不爭。孔子的“至聖先師”名頭是後人給的,那些一個勁詆譭聖人的人以為古人是傻子不成?孔子當時的人不識聖,是因為聖人之道超越常人思維太多難以理解,從秦始皇大一統之後,各位總持決策的在位者心知其聖故譽其聖。先秦諸子是求治決策思維和應用比拼的大綻放時期,聖人之道千古仍放其光!

    歷史是民心慾望與資源配置矛盾推進的,說皇帝如何不如說其歷史時期所有的管理者心性思維不過如此,所以皇帝背鍋而已。黑儒的人想著讓聖人背鍋,還不如檢討自己的心性,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思維深度決定行為能力,社會人群中因果思維的平均深度決定社會文明進步的尺度。文明的核心是思維。文明傳承在於思維能力的對接和衍生,不是詆譭聖人自己的思維能力就能提升的。

  • 2 # 東風別業

    說話是有語境的,人是有身份的,他何時何地對誰為什麼想到這方面問題了?他是什麼身份?他是沒落貴族出身,老二,他父親計程車職被哥哥繼承去了,他只能是一自由民,這是什麼地位?再往下就是奴隸,明瞭?一般的人,到了這個程度,往往自暴自棄了,認命了,好多他這種身份的民,流浪而成為氓。但我們知道孔子一生有積極的入世人生態度,一步一個腳印把自己的地位提了上去,是不是這樣的?是的。這句話。就能反映他的內心世界,坦然。苦,能吃,福能享。粗的,能吃,細的也不拒絕,精的,更好。絕對不會吃不到葡萄就說它酸。坦然面對現實,心中保持對美好的慾望,客觀評價世界事物,用切實的行動努力把自己的生活搞好一點。

  • 3 # 蛀書的小蟲

    非也,孔夫子的意思是做人要追求精緻,追求至善。不厭,不厭煩,不畏難,不畏流言蜚語,持之以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正是儒家思想中積極進取,不滿足現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生活上的體現。(個人見解)

  • 4 # 賈懷義

    其實,孔子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是說吃飯,沒有更多喻義,白話譯應是飯不因精緻而飽食,肉類不因烹調的精細味美而過多地吃。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第十中,這篇文章中還有一句名言叫食不言,寢不語,上邊幾位有過度理解之嫌,對文章的理解要歷史地客觀地實事實是的解讀才是正確之徑。才是做學問的至高之道。

  • 5 # 點點星河

    非也,孔子這句話只是作個適當的比喻而已。衣食住行是我們每個人每日都必不可少的事情。孔子這句話的喻意是作學問要如飲食那般細嚼慢嚥才能漸漸體味出其中的滋味切勿學豬八戒嘗人參果般囫圇吞棗一口氣吞下半天不能消化。所以子日:三思而後行。就是說做什麼事都要經過充分的考慮以後方才有所行動。所以無論做事和做學問都應像吃飯那樣細嚼慢嚥慢慢思悟方才有所作為而不至於有所後患。所以孔子又說君子有終朝之患而並無一日之憂。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在事前該考慮的問題都考慮到了方才不至於當憂患來臨之時而束手無策。

  • 6 # 鶴汀鳧渚桂殿蘭宮

    孔丘,做夢都想成為剝削階級,學而優則仕,讀書就為做官,讀書人都做官,科技不落後才怪,他說食不厭精,也充滿了享樂主義,和他的剝削思想吻合。他把自己放在上帝的位置上誨人不倦,其實誤人誤國。想用“皇權天授、君君臣臣”的謬論討權貴的歡心,到處招搖撞騙,可惜春秋戰亂,無人理會他,直到盜墓賊董仲舒挖出孔丘腐爛的屍骨精心打扮獻給漢武用來禁錮百姓思想實現永久統治,此後逐漸成為“聖人”,是統治者捧出來的,世間沒有聖人,即使有也不是孔丘

  • 7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並不是要人們吃高精細食品,倡導奢侈生活,而是防止食物裡亂加如現在的不明有害新增劑,胡把各種食物配伍化合致毒等。所以,傳統文化反對這些,《論語》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就這個。

    理由:

    "精"意即“米"的來路不能"青(黑)",不能不清楚;“膾"意即食品配伍混合之“月"要明確無害,不能亂"會"合配伍。

    例如:我初次在會餐時喝白酒同時喝了咖啡,頭疼得像腦裂,後來才知道白酒與咖啡同喝化合有巨毒,毒害神經系統。所以,也要過細地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及其食品配伍禁忌,不要汙染食品、空氣,講良知良心,使人類共同生存下去。

    中華文化造字原則詳見《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前面的“說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薛蟠和薛寶釵兄妹倆人為何差距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