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諾亞教育
-
2 # 陌路已熟
那就是大多數人嘴裡的成熟了。因為責任需要你放棄很多,抽菸喝酒燙頭泡吧遊戲……也是一種犧牲,每個人都必須無條件接受,至少華人大多是這麼做的。咋不說他有多偉大也不說多無趣,他就是簡單的付出,說是一種美也不為過。當一個民族長時間接受這種美的時候就有了一個高大上的名字責任(付出,犧牲)這種行為的結果就是身邊的人越來越喜歡你接受你。
-
3 # 我愛我是愛
每個人最終追求的都是快樂,相對來說,責任的增加會減少快樂的程度,親密的增加會增加快樂的程度,然而問題在於由於家庭成員之間隨著時間的延續、熟悉程度的增加,親密度自然就會下降的,這時當親密不再那麼明顯,責任就顯得很突出了,於是快樂就在消融。然而這個過程還是可逆的,逆轉的方式就是把關注點收回來,愛好自己,當自己先變的快樂了,事情就會漸漸有改觀,其他家庭成員也會更願意向你靠攏,親密度也會被增加。
王朔:責任大於親密,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王朔《至女兒》
看到大文豪這樣的一段文字,你是什麼感覺?憤怒?悲哀?無奈?還是直抵你的靈魂的痛點?
王朔出生於一個軍人家庭,父母對他和哥哥要求非常嚴格,教育他們做一個正直的孩子,努力學習各種知識。但可惜,王朔至今回憶起父母來,只有生疏感,責任感,唯獨沒有親密感。小時,他怕聽父母上樓梯時的腳步聲,因為那意味著檢查作業,意味著又要改正許多缺點。
對孩子嚴格要求那是培養一個對社會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必要做法,這也是一種愛,只是,這樣的愛不能給孩子心靈養料。而一些親密的舉動,比如擁抱、拉手確是讓能讓孩子有安全感,直觀的感應到來自父母的愛。
缺少親密感長大的孩子由於受過良好的教育,會贍養、孝敬父母,但卻無法從內心深處和父母親密起來,有的只是責任與義務。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出現叛逆行為,其實,很多叛逆少年並不是真想和爸媽對著幹,可內心深處就是狂躁,多年來積壓的疏離感演變成一座座大山,又不知如何處理,要麼狂躁,要麼壓抑!
美國曾經有一段時間流行“讓孩子哭停”的方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就是孩子哭鬧了,不要去理他,讓他哭累了,自然也就停了。但據後續報道,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孩子看似獨立了,不願找父母麻煩,但是,到了青春期,叛逆得更厲害,只想逃離這個家,只是自己不能夠而已,並不是因為眷戀爸媽而沒選擇離家出走。
年少時候,三個上五年級的小夥伴相約離家出走,具體什麼原因?沒有多大事,就是在家裡覺得很無趣,每天除了上學,就是幹不完的活,累了,吃飯時還要給權威的爸爸盛飯。為了那一次出逃大家做了精心的準備,週末選擇賣小東西集攢路費,家境好的還每天帶花生米給最瘦小的那個吃,要她養胖點,好有體力逃離。但最終計劃破產了,理由是最小那個說,我走了,我媽怎麼辦?她太辛苦了。但無論怎樣,她們卻無法和爸媽交心,爸媽永遠都不知道他們心裡在琢磨什麼,平靜的背後是無數次的叛離。
現在有不少年輕的父母和孩子處成了好哥兒們,好姐兒們。你是否發現,這類父母和孩子間相處模式沒大沒小的,教導歸教導,但之間的關係是親密感遠遠的超過責任感。無論多忙,父子倆勾肩搭背,母女倆一見到摟摟抱抱,父女沒事打打耍架,兒子沒事一口氣把媽媽背上樓梯。
《愛我,就抱抱我》這首歌曾經觸動了多少人的心扉,因為它道出了親子關係很核心的要素,親密比責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