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燈問史

    "這就是我大清將來的皇帝嗎?"這是康熙知道太子胤礽為歸還國庫欠款賣官鬻爵後獨自嘟噥的一句話,語氣中充滿了失望和悲哀。

    可是康熙卻並沒有追究此事,關乎用人大計,太子如此草率行事,任其官員上任後年入十萬雪花銀的貪贓之事置之不理,似乎不在情理。

    康熙為何要容忍此事?

    這還得從他下這個任務說起。追比國庫欠款,是迫於大清國庫的空虛,但是也是迫於對太子胤礽的失望,與鄭春華私通,對黃河決堤後毫無辦法,尤其是對兄弟孩子們的冷漠無視都讓康熙這位父親對胤礽產生了偌大的嫌隙。他需要一位能為他真正扛起大任的皇子,真正為國家江山考慮的皇子。

    追比國庫欠款只能算作是一個考題。因為欠款的癥結不在其他,而在康熙自身,要不是康熙晚年對下屬的寬仁縱容,本屬於那國庫的一千多萬兩銀子此時應該安安靜靜的躺在國庫之中。對此,英明的康熙不是不知道這個癥結的關鍵所在。

    因為縱容,官員們有的是確實迫於生計借錢,像隆科多,有的是趁機借雞生蛋,大發其財,像桑佩、塗倫生和鄧元芳,有的是為康熙自己巡遊擺了排場,加之子孫敗家,像魏東亭,有的則是隨波逐流,肖小心理,像陳文盛。鄔思道歸納的三種人,大概全都包括其中。

    更有甚者,皇子老十,老三,太子胤礽也在其中。至於他們借錢幹什麼去了,各有各的說法。但是康熙心中,焉能不知?

    所以,康熙也是經過深入調查了的,騙的了誰,也騙不了康熙。

    太子胤礽,雖然康熙早有嫌隙,但是畢竟還在其位,還沒有廢黜,所以,他依然是國本的象徵。太子拿錢幹什麼去了,康熙也是清楚的,只是他不需說出來。

    結果,康熙自己出的這道考題,其目的與結果產生巨大的差異。魏東亭被逼死了,老十到前門大街賣家當,眾老武官哭天搶地到暢春園哭訴,太子胤礽賣官鬻爵,老大老八從中出賣太子等等一系列朝廷皇室的醜聞都因這道考題被引爆,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這是康熙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也是沒有想到的結果。

    而所有的癥結根本,其實就在康熙本人,透過這件事,康熙也深刻認識到了。畢竟,自己是皇帝,也還是要維護自己的威信和臉面,同時,為了不因此事引發更大的奪嫡戰爭,所以,康熙乾脆就睜隻眼閉隻眼,放過胤礽。

    所以,追比國庫欠款的失敗,不能算作是胤禛的失敗,因為根由在康熙身上。至於胤禛為什麼沒有按照鄔思道總結的三種原因,分門別類的進行追比國庫欠款,而是選擇從魏東亭下手,我想大概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他也意識到根由在康熙身上,是個死結,根本沒法解決,乾脆就採取倒逼措施,讓事件爆發出來,讓康熙自我認知一下。鄔思道的提醒,只要他接手,就意味著透過考題。至於怎麼做,關係不大。他首先選擇從魏東亭下手,就是這個道理。(明明知道魏東亭是康熙的親密戰友,也沒有貪贓枉法。)

    二是緩解江南籌款出風頭太盛帶來的氣氛。江南籌款明顯是對著老八集團去的,這會兒老八集團的人恨死胤禛了,正所謂爬的越高,摔得越痛,胤禛一向以精明自詡,這點道理不是不知道。讓魏東亭的事兒出在前面,是倒逼康熙出面,給自己留出退路。

    三是免除康熙對自己的忌憚。康熙雖然希望皇子們為朝廷出力分擔責任,但是絕不希望引起奪嫡之戰,如果胤禛貪功冒進,太過出色,必然會引起康熙的警惕,以為他是為爭奪皇位而故作用功。所以,聰明的胤禛這次選擇了操切行事的辦法,這似乎符合他的性格,但是又恰到好處的規避了風險。想想看,如果他按照鄔思道三種情況分門別類的執行,估計這事兒完成得至少比現在完美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w渡劫亞瑟帶隊友擊敗xq,其亞瑟出裝銘文曝光,居然是“暴擊冷卻”路線,值得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