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醫名家祁文強

    謝邀!茵陳蒿別稱茵陳蒿(本草衍義)因塵、因陳、茵陳、茵陳蒿、綿茵陳(神農本草經等),白茵陳(中藥志),日本茵陳(俗稱),家茵陳(湖北),絨蒿(廣西),臭蒿、安呂草(江蘇)為菊科、蒿屬植物。早春採收幼苗。茵陳蒿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茵陳蒿的嫩苗。早春採收幼苗,除去老莖及雜質曬乾。幼苗多捲曲成團狀,灰綠色,全體密被白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2.5cm,直徑1.5~3mm;葉柔軟皺縮,展平後葉片呈1~3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小裂片線形、卵形或倒披針形,全緣。有特異的香氣,味微苦。主產於江西、江蘇、安徽、湖北、浙江、陝西、河北、山東等省。

    茵陳蒿味苦、辛,涼,具有清熱利溼,利膽退黃之功,臨床用於黃疸,膽囊炎,膀胱溼熱,風癢瘡疥等,其副作用有如下:

    1、茵陳有時候被有乙肝或者其他肝臟疾病的患者當做治療用藥,但其實茵陳是否能單獨用於乙肝治療還有待考證,因為目前比較普及的乙肝治療藥物中並沒有茵陳,相反,有些乙肝患者由於相信了某些江湖郎中的一面之詞,因此將茵陳當做了乙肝治療中的偏方秘方來使用,這種大劑量的使用茵陳,副作用就很明顯,不少患者都出現了病情加重,肝臟功能超負荷的現象,也就是肝功能檢查結果超標。

    2、大劑量應用可造成房室傳導阻滯及室內傳導阻滯。

    3、用量過大可引起頭昏、噁心、上腹飽脹、灼熱感、腹瀉、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嚴重時出現心律不齊,甚至死亡。

    茵陳的禁忌

    1、需強調的是,無論是藥用還是食用茵陳,都要抓住採收的最佳時機,莫到茵陳“當柴燒”時再用。特別是在做茵陳粥時,應以稀薄為宜,脾胃虛寒者不宜選用。

    2、茵陳、紅花不可同服。

    3、茵陳性涼,脾虛的人莫服,否則引起腹脹。

  • 2 # 白老師談健康

    茵陳蒿 

    【處方名】 茵陳 茵陳蒿 綿茵陳

    【功能與主治】 清利溼熱,退黃疸。常用於: 黃疸。亦 可用於溼瘡瘙癢,流黃水。

    【用法與用量】 內服: 入煎劑10~30g; 外用: 適量煎 湯洗。

    【新用途】

    一、兒科

    1. 難治性嬰幼兒溼疹: 茵陳120g,青黛15g,冰片5g, 將茵陳焙焦後製成細粉,與青黛、冰片混勻裝瓶封口,高壓 滅菌後備用。另外洗蒼黃止癢湯,洗患處,每2日1次。除 以藥粉。

    2. 小兒急性黃疸型肝炎: 茵陳30~60g,金錢草10~ 20g 滑石20~30g 甘草5~10g 枳殼3~6g。

    二、五官科

    1. 扁桃體炎: 茵陳30g 蒲公英30g,水煎分2次服, 每日1劑。

    2. 口腔潰瘍: 茵陳30g,煎湯代茶,泡開水250ml,輕 者每日漱口數次,重者代茶飲,每日3~4次。

  • 3 # 老劉105751014

    茵陳蒿,利溼退黃藥。

    一,茵陳為多年生草本,宿根及木質莖經冬不死,屆春舊苗雖枯,能借陳莖再生新苗而獲其名。藥用幼苗,穀雨前採收,有“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拿來當柴燒之諺語。幼苗採後曬乾即可使用。

    二,茵陳苦洩下降,微寒而清熱,善於利脾,胃,肝,膽溼熱,使之從小便而出,是治療黃膽的良藥。

    如果有身上,眼睛發黃,小便短赤之陽黃症:

    可配梔子,大黃等藥為伍共同。

    如果黃膽溼重於熱者:

    可配茯苓,豬苓等藥同用。

    三,主要用於溼熱黃疸,目黃,身黃,小便黃。多用在“陽黃”。

    如用在“陰黃”之溼熱,或寒溼偏重者會引起副作用。及非溼熱所致發黃者,也是副作用。有副作用者忌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級領導總是違背制度,派你去做一些事讓你當“背鍋俠”,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