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的軍棍

    還是留給自己吧,不給自己,可能被俘。

    關於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誰的這個問題,按照華人的理解,都是和敵人拼了。就我個人理解而言,留給自己,不做俘虜。做俘虜在東方人的思想裡,是比較可恥的一件事。

    最後一顆子彈留給敵人,大概有70%的機率是被俘,剩下30%是被擊斃。關於沒子彈的人,敵人有一百種辦法去捕俘。即便是有子彈,敵人也有辦法去捕俘。想確保不被俘虜,自殺吧。

    被俘了,自己的命運就無法掌握在自己手裡了

    我們可以參考下日軍戰俘營,死亡率極高。各種虐待摧殘,日本鬼子對放下武器的俘虜,絲毫沒有履行日內瓦公約。俘虜的一日三餐都成問題,飲水也是奢侈,戰俘營內的日子生不如死。

    再看西伯利亞的戰俘營,幾十萬日軍德軍被押解到西伯利亞。斯大林格勒戰役,9萬德軍過去,最後戰爭結束後,活著回來的德軍沒幾個。什麼概念?早知道這樣,還不如死在戰場上了。

    當然,有人說美軍的戰俘營比較好,那麼看下萊茵大營吧,每天都有一大串死了的。也就前期被俘的30萬德軍下場好點,去美國了,當個廉價勞動力,但是有吃有喝有保障。相比之下,英國對待德軍戰俘是非常不錯,如果投降可以考慮下。

    最後一顆子彈還是留給自己吧,這樣自己起碼還能用一種有尊嚴的方式死去,不會受辱受虐待。

  • 2 # 美好生活需要激情

    應該大家都記得前幾年特別火的電視劇《我是特種兵》系列,尤其是第一部,最為經典,後面的越來越神咱就不提了,第一部中狼牙特種部隊的成員每次戰前動員喊口號,最後一句都是最後一顆子彈留給我。這也給了廣大觀眾留下了中國軍人,特別是中國特種兵悍不畏死的精神。但說實話在戰場上最後用槍把自己打死的不多,很多在戰場絕境中更多的選擇投降,或者拉響手雷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或者還有的選擇倒在衝鋒的路上,投降的咱們就不去討論他了。我想拉手雷同歸於盡的和選擇繼續剛到死的,想必最後一顆子彈已經送給了敵人。

    這些也都是有戰例可循的呀,2018年2月3日俄羅斯少校羅曼-菲利波夫駕駛的蘇-25攻擊機受到了敘利亞地面某武裝分子防空導彈的襲擊,被迫跳傘逃生,但是不幸的是飛行員落在了該武裝分子控制的居民點。為了避免被俘虜,羅曼-菲利波夫少校在打光了最後一顆子彈之後,高呼著“為了兄弟們”拉響了光榮彈。面對武裝分子的重重包圍,羅曼-菲利波夫少校雖頭部受傷,但是依舊展現出了俄羅斯軍人的氣節。

    在十年老山輪戰中,“光榮彈”是一個特殊而偉大的存在,讓人肅然起敬。因為它彰顯的是一種捨身成仁、保全大局的奉獻精神,浸染著勇士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至高榮譽!精神是需要物質來寄託的。偉大的老山精神在哪裡?在那佈滿花環的高地上,在艱苦卓絕的貓耳洞,在那槍林彈雨的衝鋒裡。老山精神,高度濃縮在戰士們胸前的“光榮彈”裡。“光榮彈”在,人在陣地在;“光榮彈”不在,人或許也不在,但陣地還在!不可否認,“光榮彈”是一種殘酷的存在。如果有其他選擇,沒有人願意拉響它。為什麼正值芳華的軍人,敢於將他掛在胸前?因為他們的腳下是陣地,旁邊是戰友,背後是祖國。為了祖國,一切都在所不惜!在小尖山戰鬥中,身負重傷的某部排長林祖武,面對蜂擁而至的敵人,毅然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在那拉山口戰鬥中,受傷昏迷的某部戰士李謀仁,當意識到自己已落入敵手,毅然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這一個個名字篆刻在老山,他們的名字或許無人知曉,但他們的功績將永世長存!

    我想作為一支有著優良傳統的英雄部隊計程車兵,肯定是會秉持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精神,當彈盡糧絕孤立無援,肯定選擇的是與敵人戰鬥至死甚至同歸於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曾經的最帥光劍,外觀遭三次暗改,如今13萬一把沒人要,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