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禮襄研究室
-
2 # 愛新覺羅地豆的
古有禮法,當統治階級沒有推行或發明科舉的時候,人們總是希望有名士來評價自己,從而進入仕途,慢慢形成了一種體系,喚作月旦評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東漢的人才推舉主要還是察舉制,察舉制是一種自下而上,以郡為單位來選拔人才的制度,而選拔人才的標準主要是:才能與道德。
許劭、許靖兄弟都是汝南郡人,尤其是許劭,年輕時就很有名聲,而且特有節操,朝廷多次徵僻許劭入朝作官,他都以朝中小人當道而不去,越是有節操的名士,名氣就越大。
許劭也喜歡點評人物,但許劭的點評在當時非常公正、很有原則、不挾私情,推舉了不少出身寒門而道德高良的人才,如樊子昭、和洽,經他點評後,名聲大漲,很快就被朝廷任用,因此點評人物,就是一條升官之路,而在當時紅極一時。
最有名的是許劭曾被迫點評曹操,稱曹操是: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讓曹操名聲大振,很快被舉為孝廉,入朝為官。當時的袁紹也是汝南人,有一次離職回家,車馬過於豪華,於是在郡界打發奴僕賓客,輕車簡從回家,並說這樣的車馬裝束,哪能讓許子將(許劭的字)看見呢?
-
4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月旦評”是由東漢末年汝南人許劭兄弟主持對當時人物和詩文字畫的品評和褒貶的一項活動,每月初一公佈,所以稱“月旦評”。凡是被品評過的人和物都會身價百倍,世俗流傳,因而盛極一時。
造成“月旦評”這類品評活動在漢朝的流行,主要是因為漢朝的選官制度“察舉制”,要想當官首先要被舉為孝廉。漢朝是憑名聲當官的,官員對名聲非常重視,想要被舉為孝廉,除了在家裝著對父母孝順,當官裝廉潔,也要會宣傳,才能讓官員推薦你。類似“月旦評”這類的品論,東漢時期很流行,只是許劭兄弟的最有名。
許劭家族是三代連續出“三公”的顯赫家族,許劭年輕時就有名聲,被認為是有節操的人。叔叔許相當任“三公”,一直派人請許劭,許相諂媚宦官,許劭看不起許相德行一直沒去看他。顯赫的出身,自身又有節操,加上對人點品又很到位,自然受到追捧。曹操剛出道沒名聲時候備厚禮請許劭兄弟品評,結果許劭看不起曹操,不肯品評。直到後來被曹操抓住把柄,不得已為曹操品評“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高興的走了。
-
5 # 花千樹下侃歷史
許劭,汝南郡功曹,別小看這個官職,在東漢,功曹是一郡最重要的佐吏,而且幾乎被豪族把持。所以功曹並不是小吏,而是相當於汝南郡太守的副手,主管人事大權。出身豪族的這個許劭平日裡喜歡與堂兄弟許靖逢每月初一在清河島上一起光明正大、一本正經的說天下大事和名人的閒話八卦。由於許劭自身的影響力、地位以及對人物、時政品評的一針見血、生動形象,不媚俗、不吹捧、不造謠中傷、擺事實、講真理,所以被他“扯過老婆舌”的人都能立時三刻名聲大噪,揚名天下,世人為了有名聲從而被舉薦做官無不以得到他們兄弟二人的評價為榮。
由於許劭甘於淡泊,不趨炎附勢、攀龍附鳳,有所品,有所不品,宦官子弟、濁流豪強求他點贊,他睬都不睬,他叔祖父那邊的堂弟許相因為諂媚宦官而位列三公,幾次三番派人去請許劭相聚,許劭都以其沒有德行為恥,始終不肯答應。可見其傲骨清高,但這在官場俗稱“不識抬舉”,不會看風向標做人。那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許劭這樣的“硬骨頭”在圓滑世故的官場只能打打醬油,被高官們拿來裝點裝點門面以表雅緻,最後許劭只能在顛沛輾轉中客死異鄉,那自是後話了。
回覆列表
東漢末年,汝南地區(今約河南駐馬店)許劭、許靖兄弟逢初一主持的月旦評遠近聞名,對當時的時政、思想文化、選官制度頗有見地
只可惜留下的文字材料太少,無法讓當今的我們對當時的情況做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