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Y43625156

    不好意思!古文中韻律詩中的平平仄仄平之類的用詞發音本人是短板。有人出個上聯我對個下聯還能湊合著。我怕說不好,不如不說。把機會讓給專門研究這方面的人才吧!

  • 2 # 詩詞書院

    “回”字在中古音中是一個多音字,分屬不同的韻部,在杜甫這首《登高》中則作平聲,與哀、來、臺、杯等韻字一樣,同屬於《平水韻》中的“十灰”韻。

    用今音朗誦此詩,在粵語及一些方言中,仍可感到押韻。但用普通話朗讀,則會感到“回”字顯得不押韻。究其原因,很多人都以一言蔽之,古今音產生了變化。

    其實這句話是不精準的,字的讀音並不是至今才突然產生變化,而是在過往的每一個朝代,都在產生變化。所以自陸法言等人編《切韻》起,每一個朝代都基本上會重修《韻書》,一是修正韻部,二是為一些已產生讀音變化的韻字重新擬音。

    如“回”字,在唐代的《唐韻》中,標註的讀音是“戸恢切”,在宋代的《集韻》中,標註的讀音則為“胡隈切”。

    由於《切韻》本身就屬於擬音系統,而《唐韻》、《廣韻》、《平水韻》等韻書都是以《切韻》為基礎修訂,同屬《切韻》音系。其對已產生變化的字音,都是在韻書上進行重新擬音。也就是說,韻書上的字音,未必就是當時的實際口音。

    當下的“回”字讀音,在音韻的範疇,有了一個相當於普通話“徊(huái)”字的讀音,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為使朗讀古詩詞時,變得押韻的擬音方式。也是除了《中華新韻》外,隋以後歷代重修韻書的方法,是符合傳統的,個人認為是完全可行的。

  • 3 # 薩小刀

    現代漢語注音的脈絡是,“回”字發hui音,ui發“威”音,“威”字發wei音,“杯”字發bei音,所以“回”、“杯”同韻。

    以上是曲解,呵呵。雖然是曲解,但卻是有助於理解古代漢字的注音方法的。現代漢語注音雖然用了聲母和韻母的方法,其實這與中國古代常用的注音方式“反切”在形式上是一樣的一樣的。

    歷代整理的韻書,尤其是有關於中古韻方面的韻書皆源自於《切韻》。切韻用反切的方法記錄了漢末至隋這一段時期的中古音韻(漢末之前的為上古音,唐後期至清中期為現代音)。“反切”就是用兩個字注一個字的音。第一個字為“反切上字”,第二個字為“反切下字”。反切上字注聲母(反切上字的聲母和被切字相同),反切下字注韻母(反切下字的韻母和被切字相同)。

    拿題主提問的“回”字和“杯”字舉例,如果用反切的方法用來解音。那麼“回”字是戶恢切,屬灰韻;而“杯”字是布回切,也屬於灰韻。但是從“杯”的布回切就已經非常直觀的看出來了,“杯”的反切下字韻母就是“回”嘛。不管這兩個字屬於哪個韻部,兩個字肯定同韻就是了。

    至於《平水韻》裡的韻部劃分,大多是古音構擬,因為推出《平水韻》(佩文韻府)的年代,人們說的是現代音(此現代非彼現代,只是音韻學上的劃分,更不是當代的意思)而非中古音。有些字的發音在中古時代究竟怎麼發聲他們也不會,只是知道個大概。雖然是古音構擬,但是構擬的非常有章法,絕大多數的字都遵循了中古音的“反切”注字,又因為《平水韻》的韻部劃分比較明瞭(簡單粗暴),所以當今時代的近體詩創作者一般都採用《平水韻》來進行韻部的考校。

    《詞林正韻》的產生和運用跟《平水韻》差不太多,但《詞林正韻》屬於現代音系,跟《平水韻》的中古音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現代音保留了一部分中古音,合併了一部分中古音,這是兩者的區別。

    而上古音嘛,參照《詩經》、《楚辭》來看一下就知道跟中古音之間的差別了。

  • 4 # 團圓83

    簡答:本身就是用“擬韻”和“借韻”,在用普通話高聲朗讀詩詞時,回,來,哀,衰…尾聲音區別不大。古“回”同“徊”“佪”之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藥滅蝨子最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