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織蓆販履者

    也不少吧,只是在唐以前,廟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西漢就五個皇帝有,高祖劉邦,文帝,武帝,宣帝,元帝。到東漢,元帝被認為不合格,把廟號去了。所以現在西漢有廟號的皇帝就只要四個。曹魏時期,曹睿為了一個廟號,還沒死就給自己定好了,怕死了沒有,活著的時候就爭取了。所以可以看出來,唐以前政府對於皇帝的廟號是非常的嚴格的,所謂祖有功而宗有德這個標準來判定。到了唐朝,政策就改了,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所以我們稱唐及以後得皇帝都稱廟號太宗,文宗,武宗。稱唐以前的皇帝都是按照諡號的,武帝,文帝,宣帝。還有一個,到了明清皇帝即位改元以後,年號就定了,一直到死不改元,所以明清皇帝我們習慣性的稱年號,嘉靖,正德,乾隆,康熙。還有,文,武做為諡號或者廟號,唐以前跟以後都很多,只是很多時候在某個時期特定稱謂皇帝,覺得少了,唐文宗,唐武宗,元文宗。明武宗。清文宗,基本上都有,只不過有的在廟號,有的在諡號!

  • 2 # 西府趙王爺

    這其實是一個關於皇帝稱謂的誤會,因為對於皇帝的稱呼可以有許多種。

    比如諡號,這是皇帝死了以後,後人根據其在位期間的政績功過,評價得來。像漢文帝,漢武帝,隋文帝,隋煬帝他們稱呼中的“文”,“武”等字眼兒,都叫做諡號。

    諡號也分褒貶,好的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不好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

    廟號常用”祖”字和“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繼任的皇帝一般稱為“宗”,比如唐太宗,宋太祖等等。

    一般來講,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聖祖發揚光大。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譽,但也指世系傳承發生偏移。仁宗、聖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世祖是中興之主。哲宗、興宗、成宗是守成之君。

    除了諡號,廟號還有就是年號了。漢武帝開始,每位皇帝基本都會有一個或者多個年號,比如貞觀,開元,洪武,康熙,乾隆等等。

    一般來講,自西漢到隋唐的皇帝多稱諡號,而自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則多稱廟號,明清時期則基本用的是年號。這只是為了便於稱呼而已。

    因為,西漢隋唐時期,諡號較短,基本上一個到兩個字都可以搞定,而後面這個諡號的字越來越多。因為諡號是後世評加,什麼好的字眼都網上堆。像乾隆皇帝,比如康熙皇帝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再比如,宋太祖趙匡胤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

    所以,隋唐以後,廟號,諡號這些,都是有的。只是更加複雜了,一般稱呼時候都會簡單點兒。

  • 3 # 紅黑聖西羅

    隋之後的唐、元、明、清都有用“文”或“武”做諡號的皇帝,比如唐文宗、唐武宗、元武宗、明武宗和清文宗,這麼看的話可不少了,基本上每個朝代都有了。

    用“文”和“武”來做諡號的,並不是當事人自己定的,而是繼任者安上的。如果接班人和大臣們都一致認為你在這方面做的突出,就給你安上這個諡號。

    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在史書上被記載成荒淫無道,昏庸無能的皇帝,可實際上,他卻用了“武”這個諡號,中國歷史上能用這個字的皇帝不算多,每個都有彪炳千秋的戰績,而朱厚照也有,只不過被清朝抹掉了,順帶再塗黑了。

  • 4 # 代牧益州閻文平

    並不覺得少啊。

    唐太宗是文皇帝,還有唐文宗、唐武宗。

    元武宗、元文宗。

    明成祖是文皇帝,還有明武宗。

    清太宗是文皇帝,還有清文宗。

    還有一個沒做過皇帝卻被追尊為武皇帝的後唐李克用。

    每個朝代最多也就一個文皇帝一個武皇帝一個文宗一個武宗。文武二字作為諡號高大上,作為廟號則有暗貶之意了。

    文還可以作為臣子的諡號,唐朝的韓愈、陸希聲就是。韓愈一代文豪看起來實至名歸,陸希聲的話嘛……

  • 5 # 四川達州人

    文武二字,用做皇帝諡號是非常好的上諡。

    但用來做廟號,就似褒實貶。比如唐文宗,唐武宗,元文宗,元武宗,明武宗,清文宗,都是表現比較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朝鮮拌飯裡的辣醬是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