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談談我的看法。
整個貞觀時期,包括貞觀後期,言路一直是非常通常的,唐太宗的宰相們,包括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溫彥博、戴胄、王珪、魏徵、蕭瑀、劉洎、岑文字、馬周、褚遂良等,從來不避諱向李世民提出意見和建議,只不過由於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因此進諫的方式也相應有所不同而已,但是,既然是進諫,必然不會是非常輕鬆愉快的,免不了需要犯言直諫,那既然如此,為什麼只有魏徵比較有名呢?
一、魏徵有名的原因
現在網上有不少人說李世民故意保留魏徵,並讓魏徵犯言直諫,以便給自己留下個聽諫納諫的美名。我認為,這種說法,是讀書不細造成的誤讀。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後世之所以大都知道魏徵犯言直諫,並不是李世民的刻意安排,而是魏徵自己私下留下了記載,因為此事,李世民還非常生氣。
根據《舊唐書》魏徵傳記載:
徵又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悅。
所謂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實際上就是魏徵進諫的詳細過程,他與李世民如何你一言我一語的反覆討論、辯論、甚至爭論的過程。魏徵自己把這些過程都記錄了下來,並私下交給了史官褚遂良,這件事李世民當時並不知道,後來知道以後非常生氣。這件事也成為了李世民僕碑悔婚的導火索之一。
這件事情,嚴格來講,屬於一種犯罪行為,罪名是“漏洩禁中語”,意思是把皇帝私下和你說的話洩露出去,在唐代,漏洩禁中語一直是一種罪,具體的處罰,從貶官,到流放,再到差點殺頭,都有例項。
但是,李世民生氣歸生氣,卻並沒有下令禁燬魏徵的這些記錄,因此,魏徵的這些記錄也就流傳了下來,一直到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後晉史官在編寫《舊唐書》的時候,仍然可以讀到數十萬字的《魏公故事》,裡面記載的內容是:
可見,後晉史官讀的《魏公故事》,就是魏徵自己寫的那些“前後諫諍言辭往復”的文字。
唐代王方慶的《魏鄭公諫錄》、吳兢的《貞觀政要》等書記載的大量有關魏徵的內容,也應多與魏徵自己的這些記錄有關。
那麼,除了魏徵之外,其他宰相為什麼沒有這麼詳細的進諫記錄呢?
二、其他宰相的進諫記錄不詳細的原因
這就涉及到古代的仁愛忠孝思想了。在古人的觀點中,仁者愛人,而對父母長輩仁愛就是孝,對君主仁愛就是忠。那麼,如何體現臣子的忠呢?為尊者諱,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把自己對君主的批評過程記錄下來,流傳於世,這是為尊者諱嗎?當然不是,這是彰君之過,即宣揚君主的過失,在古人看來,這並不是一種很好的行為。
因此,古代很多大臣,雖然他們也積極進諫,甚至犯言直諫,但是,他們並不把這些事情對外說,除了他們自己和君主之外,其他人並不知道他們進諫的具體內容。三國時期的陳群就是如此。唐太宗貞觀年間也有這樣的大臣,比較有名的就是貞觀後期的宰相馬周,據《舊唐書》馬周傳記載:
周臨終,索所陳事表草一帙,手自焚之,慨然曰:"管、晏彰君之過,求身後名,吾弗為也。"
也就是說,馬周臨終時,把自己寫的奏表的草稿都拿來燒掉了,馬周明確表示,管仲、晏嬰宣揚君主的過失,來求取自己的名聲,這種事他不會去做的。說實話,馬周援引管仲、晏嬰的例子,這很明顯是在指桑罵槐,魏徵事發的時候,馬周擔任中書侍郎,他對於魏徵的所作所為應該非常清楚,馬周臨終這番話,批評的實際上就是魏徵。
綜合以上分析,貞觀年間犯言直諫的,絕不僅僅只有一個魏徵,其他大臣也都在恪盡職守,不斷提出意見和建議,只不過他們沒有給自己私下做宣傳,所以他們的進諫事蹟不像魏徵那麼詳細而已。
我談談我的看法。
整個貞觀時期,包括貞觀後期,言路一直是非常通常的,唐太宗的宰相們,包括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溫彥博、戴胄、王珪、魏徵、蕭瑀、劉洎、岑文字、馬周、褚遂良等,從來不避諱向李世民提出意見和建議,只不過由於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因此進諫的方式也相應有所不同而已,但是,既然是進諫,必然不會是非常輕鬆愉快的,免不了需要犯言直諫,那既然如此,為什麼只有魏徵比較有名呢?
一、魏徵有名的原因
現在網上有不少人說李世民故意保留魏徵,並讓魏徵犯言直諫,以便給自己留下個聽諫納諫的美名。我認為,這種說法,是讀書不細造成的誤讀。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後世之所以大都知道魏徵犯言直諫,並不是李世民的刻意安排,而是魏徵自己私下留下了記載,因為此事,李世民還非常生氣。
根據《舊唐書》魏徵傳記載:
徵又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悅。
所謂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實際上就是魏徵進諫的詳細過程,他與李世民如何你一言我一語的反覆討論、辯論、甚至爭論的過程。魏徵自己把這些過程都記錄了下來,並私下交給了史官褚遂良,這件事李世民當時並不知道,後來知道以後非常生氣。這件事也成為了李世民僕碑悔婚的導火索之一。
這件事情,嚴格來講,屬於一種犯罪行為,罪名是“漏洩禁中語”,意思是把皇帝私下和你說的話洩露出去,在唐代,漏洩禁中語一直是一種罪,具體的處罰,從貶官,到流放,再到差點殺頭,都有例項。
但是,李世民生氣歸生氣,卻並沒有下令禁燬魏徵的這些記錄,因此,魏徵的這些記錄也就流傳了下來,一直到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後晉史官在編寫《舊唐書》的時候,仍然可以讀到數十萬字的《魏公故事》,裡面記載的內容是:
可見,後晉史官讀的《魏公故事》,就是魏徵自己寫的那些“前後諫諍言辭往復”的文字。
唐代王方慶的《魏鄭公諫錄》、吳兢的《貞觀政要》等書記載的大量有關魏徵的內容,也應多與魏徵自己的這些記錄有關。
那麼,除了魏徵之外,其他宰相為什麼沒有這麼詳細的進諫記錄呢?
二、其他宰相的進諫記錄不詳細的原因
這就涉及到古代的仁愛忠孝思想了。在古人的觀點中,仁者愛人,而對父母長輩仁愛就是孝,對君主仁愛就是忠。那麼,如何體現臣子的忠呢?為尊者諱,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把自己對君主的批評過程記錄下來,流傳於世,這是為尊者諱嗎?當然不是,這是彰君之過,即宣揚君主的過失,在古人看來,這並不是一種很好的行為。
因此,古代很多大臣,雖然他們也積極進諫,甚至犯言直諫,但是,他們並不把這些事情對外說,除了他們自己和君主之外,其他人並不知道他們進諫的具體內容。三國時期的陳群就是如此。唐太宗貞觀年間也有這樣的大臣,比較有名的就是貞觀後期的宰相馬周,據《舊唐書》馬周傳記載:
周臨終,索所陳事表草一帙,手自焚之,慨然曰:"管、晏彰君之過,求身後名,吾弗為也。"
也就是說,馬周臨終時,把自己寫的奏表的草稿都拿來燒掉了,馬周明確表示,管仲、晏嬰宣揚君主的過失,來求取自己的名聲,這種事他不會去做的。說實話,馬周援引管仲、晏嬰的例子,這很明顯是在指桑罵槐,魏徵事發的時候,馬周擔任中書侍郎,他對於魏徵的所作所為應該非常清楚,馬周臨終這番話,批評的實際上就是魏徵。
綜合以上分析,貞觀年間犯言直諫的,絕不僅僅只有一個魏徵,其他大臣也都在恪盡職守,不斷提出意見和建議,只不過他們沒有給自己私下做宣傳,所以他們的進諫事蹟不像魏徵那麼詳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