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比清閒自在丫
-
2 # 信陽人在蘇州
60年代的愛情:
60年代,正是文革時期,那個年代的人們的愛情和婚姻都或多或少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因此,那個年代的人的愛情分為兩種:
1.一種是受過教育的人們的愛情:
這些受過教育的情侶們在一起談理想、談人生,他們認為男女之間一定要有“共同語言”,然而,受大環境影響,他們需要上山下鄉,為生活所迫,有些人不得不嫁給當地一窮二白所謂成份好的無產階級勞動人民(說白了就是當地的農民)或是不得不娶當地成份好的農村人。他們的愛情觀再一次被社會現實所打破。
2.還有一種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們(普通老百姓)的愛情:
而這類人的愛情就簡單的多,這類人思想都很純樸,責任感也很強,大多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婚,有些人甚至於在結婚前連面都沒有見過,但他們也能在磕磕碰碰中過一輩子。
70年代的愛情:
70年代,文革已過,但也是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那個年代的人們思想還是比較保守,講究門當戶對,對待愛情也很專一。那個年代的人覺得離婚很丟人,儘管彼此不是真愛,但也會從一而終。
80年代的愛情:
80年代的人相比愛情更注重於物質,談婚論嫁時需要對方有房有車,有鈔票。感情好的時候馬上結婚,沒有感情了立馬離婚,對待婚姻的態度很隨意,沒有責任感。80年代的人流行便當式愛情。
-
3 # 望斷秋愁1
我來說說那些年代的愛情吧。愛情的實質是一樣的,心心想通,彼此關愛。只是相愛的方式越來和以前越有差異。
六七十年代的愛情和婚姻是很受傳統觀念約束的,大多都透過媒人介紹,雙方家庭同意後約定男女見面送禮,之後彼此瞭解,談情說愛,當二人感情達到一定程度時訂婚,送禮迎親。從提親到結婚家庭父母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即使男女雙方有些不成熟的意見,訂婚的日子一到,就成了夫妻。人們遵從道德的理念比較濃重。
隨著時代的進展,人們的思想進行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傳統觀念逐漸淡出,進入九十年代後期,各種婚戒機構,各種網路資訊衝擊了傳統婚戀形式。不少年輕人選擇網路資訊交流,婚介中心認識,一起打工相遇多種形式的戀愛。相遇的機會多了,愛情的恆定和持續性淺薄多了。
縱觀愛情婚姻的發展歷史,過去和現在相比,差異是不小的,過去尊重形式上組建相處,使愛情在交往中潛移默化,物質可多可少,重在感情。而當今是不拘形式的選擇,重在物質的豐盈,感情隨物質濃重。
當今的時代,你可能不會再聽到愛戀著的人對愛情海誓山盟,從一而終。你可能不會再頻繁聽到有人為愛情私奔而行。也許,如今是物質掌管著愛情,財富能培養出感情。
回覆列表
60-70-80年代的愛情其實大多都一樣,那時候,大多都是結了婚,相處久了,才一點點喜歡對方的,所謂的日久生情就是這樣的吧,就算是這樣也家庭和睦,兩個人也幸福快樂。 就好像我爸媽,每次看他們年輕時候的照片,都會和我說,其實他們結婚以前都不知道有這樣一個人(我爸不認識我媽,我媽也不認識我爸),這讓我很吃驚,你們是一個村子,一個班級的啊,雖然說你們班級人多,這畢業照站的位置也隔的遠,太不可思議了。現在也是很和睦,讓人很羨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