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前者對應的是陽明證,後者對應的是太陽證。不知道對不對。

6
回覆列表
  • 1 # 庚辛會趙十一

    你理解的對,“陽盛則陰虛”中的“陽”是指陽邪而不是陽氣,相當於熱邪或者寒邪入裡化熱,已經形成裡裡實證,耗傷津液,所以要用下法瀉去實熱,病就好了。

    同樣的“陰盛則陽虛”中的“陰”也是指風寒等陰邪,寒邪侵襲肌體太陽之氣受損,這時就要用麻桂劑來發汗祛除寒邪,病就會好。

    讀傷寒藥最好不要單獨理解某一句,以為它是一種“定理”,有時這是一種補充說明,要前後聯絡起來看。

  • 2 # 手機使用者名稱1553933705

    陽實陰必虛,為此用瀉法,瀉其陽實,求得陰陽新的平衡則愈。陰實陽必虛,為此用汗法,排除陰實,求得陰陽新的平衡則愈。

  • 3 # 白衣先生中醫隨記

    陽盛陰虛,就是衛氣盛,營氣虛,下之就是瀉衛氣。陰盛陽虛,就是營盛衛虛,發汗就是補衛氣。最後都是以達到營衛平衡為目的。

  • 4 # 王恆中醫

    這句話出自傷寒論的傷寒例,原文是“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盛陰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解析陰陽的概念,我看之前有老師當營衛解,有一定道理,但細想的話,營衛都是指表而言,沒有下法的,所以不準確。

    看經典應該互參別的經典書籍,並上下文的語境。這句話在《難經·五十八難》中也有同樣的闡述,而且更完整。

    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

    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溼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看前文就知道這裡的陰陽言脈的關之前後,關前寸為陽,關後為陰,這樣這句話的意思就豁然開朗了。

    陽虛陰盛,也就是寸脈相對尺脈弱,說明是傷寒初期,邪實在表,要用汗法把邪氣發散出來,但如果用下法的話必然會把邪氣引到體內而加重病情。

    反之,陽盛陰虛,寸脈比尺脈要強,這是邪熱內結傷陰,如果再用發汗的辦法會更加損傷陰津,這時要用瀉法讓火從大便排除,急下存陰。

    這樣看來把陽虛陰盛看做是太陽病,陽盛陰虛看做是陽明病似乎也無不妥。

  • 5 # 江淮老鄉

    淺顯理解

    所謂陽盛陰虛,下之則愈,就是,陽氣火氣太旺,想法洩洩火就好了。就象氣球車帶氣打太飽,容易爆胎一樣,放點氣就好了。至於咋法下之則愈,自己腦補。

    所謂陰盛陽虛,汗之則愈,就是,身體太虛,營養不良,能量不足,或身體著涼,偶感風寒,體內機能受到干擾,執行變緩,氣血鬱滯,身體乏力,氣血虛弱,吃點好的,增加營養,補充能量,增加熱能,發發汗,啟用機體機能,就好了。就象機器,天冷油凝結,加熱一下,平時加點機油潤滑一下,就轉動正常了。

    原理差不多。

  • 6 # 上醫堂15002622079

    傷寒論中的陽盛陰虛,確切的指右三步脈為陽,盛,則指右實證,治療方法當下之,如右關脈沉實滑數,舌苔赤黑乏津,治以三承氣湯之類,引導腹瀉,即謂下之則愈。陰盛陽虛,汗之則宜。陰虛,指左三步脈主人體血份,虛者為血虛,而汗乃血成,血虛再汗,豈非虛上再虛,總之,陰虛補血,陰盛發汗。反之則犯“損不足而益有餘″之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舊金山灣區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