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可期

    也就那樣,不可能超過他的《邊城》。他後半輩子不寫小說,和他適應不了新的社會有很大關係,但更大的原因他的創作源泉早就枯竭了,他早就寫不出好小說了。自己的原因,不能全讓別人去背鍋。

    1940年後,沈從文就沒寫出好小說了。他寫得最好的小說是以湘西為題材的小說,其中以《邊城》和《長河》為代表。但是他寫的湘西題材的小說,與其說是湘西社會的寫實,不如說是他自己杜撰的神話世界。在他的筆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溫情脈脈,地主和普通農民之間能夠友好相處,甚至農民能夠和地主或者團總的孩子談戀愛。這些其實都偏離了社會現實。在歷史上,湘西的土地兼併嚴重,剝削程度很高,階級矛盾突出。絕不是沈從文小說中所寫的那個樣子。

    由於沈從文的小說不是寫實,而且多年不回湘西,所以他不能從不斷變化的湘西現實中汲取養分。他的靈感逐漸枯寂。當寫出《邊城》《長河》等小說後,他開始逐漸不再主要寫湘西了。他把他的精力放在了些《看虹摘星錄》這樣的都市愛情小說,他用隱晦的筆觸、用中國傳統小說的筆法,用佛洛依德的理論去寫性愛,寫青年男女在性愛過程中的微妙心理。這樣的嘗試很快也就失敗了。因為性愛畢竟就那麼回兒事,如果將其從廣袤的現實中抽離出來,只是寫個體的靈和肉,實際上經不起怎麼寫的。而且這些小說並不被社會認可,他受到很多批評,包括他的同事和朋友們。所以他的嘗試不算成功。

    在這種情況下,他迎來了1949年。於是,他的寫不出似乎就理所當然了。後來的文學史家為他的寫不出來去找外部原因,這是有失偏頗的。

  • 2 # 可食中國

    不會有什麼更高成就和實質性突破的,他的宿命就在那裡。

    沈從文屬於的作家型別

    我一直認為好的作家,有以下幾種,一種是以超絕的天賦為靈魂,一種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核心,一種是以獨立的思想為驅動,一種是特別的性情為酵母,一種是以卓越的想象力為生命,有種則是苦心孤詣以熬為主,還有種則是依靠人生的主要經歷為基礎。

    沈從文,我認為是以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對社會,對世界的觀察而來,外加好學勤奮才成就的,當然不可否認其有獨特的天賦。

    但這樣的作家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的經歷書寫總會有盡時,縱使經歷仍然大有可寫,但仍然難以逃脫重複自己的宿命,雷同的書寫方式,雷同的思想格調,雷同的美學境界,雷同的敘事邏輯。這一型別的作家,往往是在其剛剛鋒芒畢露時,最能出佳作,最能登高峰,因為一切都是最為新鮮,最為富有書寫的激情和創作的靈性,最具動人意境和氣息。那是書寫者和文字的熱戀的狀態。

    沈從文的宿命

    但是,寫著寫著,就容易成為“老油條”,難以出新,出其,不是出不了好作品,而是難以超越經典。就像是結了婚,生了孩子,過起來的日子,是幸福,也美好,等總是缺哪個勁,那股子動人的澎湃的藝術魅力。

    沈從文一生的書寫,大多沒能逃脫出《邊城》這樣的影子,他有自知之明,因而也是苦惱的,也是在探索的,但緊箍咒已經戴上了,要打破很難。再加上,時代在變化,社會在變化,環境在變化,書寫的語境也在變化,他未必跟的上,未必能夠將所有的一切自然的融會在作品當中,所以只好擱筆不寫小說,另闢出路。

    所以,後期的沈從文,作為一個小說家,大勢已去,勉強也是枉然,這是一種自然規律,也是這類作家不得不面對的宿命。不過總得來說,他也足夠了,能在文壇留下如此濃重的一筆,此生無憾,我們又何必強求太多呢?

  • 3 # 詩仙朝陽永垂不朽

    繼續寫,未必能勝過以前。就像金庸,最後寫了《鹿鼎記》。

    還不如適時停止,在最好的時候告別,讓人永記他的芬芳和絕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都是在什麼時候比較想喝酒?心情好的時候就能多喝點酒,你們贊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