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
2 # 小王解史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公元前141),其中公元前157——公元前141在位,漢文帝劉恆第五子,因漢文帝前四子均夭折,以嫡長子的身份立為太子。
劉啟為太子期間,與吳太子下六博棋爭道,結果一怒之下用棋盤將吳太子摔死。引發吳王劉濞與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深化。相信這一事件對劉啟以後的性格轉變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前157年,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景帝在位十六年,繼續了文帝時期的休養生息政策,對內啟用周亞夫,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侯王的權利。對外繼續與匈奴的“和親”政策,抵禦匈奴進攻,同時加強國內養馬,為漢武帝時期對匈奴大規模戰爭奠定了基礎。同時處理好與南越的關係。
總之漢景帝延續了其父內外政策,創造了“文景之治”,為漢武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
3 # Pan878
漢景帝劉啟真的是位好皇帝嘛?他只是沾了他爹和他兒子的光而已
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的兒子,漢武帝的老子,說起來是承上啟下的皇帝,擁有“文景之治”的美名,平定“七國之亂”的功勞,也為漢武帝打擊匈奴奠定了基礎。可是,仔細看看漢景帝的所做作為,你會發現,作為皇帝,他平平無奇。
1、漢朝初期,劉邦為了休養生息,採用黃老之術,無為而治,之後的呂后、漢文帝均如此,尤其漢文帝,當真是位仁慈勤儉的好皇帝。漢景帝只是延續他們的治國之道,沒有改變而已,甚至沒什麼改進的地方。
2、漢景帝急功近利,引發“七國之亂”。漢初天下初定,劉邦與諸侯約定“非劉不王”,幾代之後,皇帝和劉姓王爺血緣逐漸疏遠,難免摩擦。漢文帝時就想逐步削蕃,苦於沒有好的辦法,徐徐圖之。漢景帝上位之後,重用晁錯,磨刀霍霍,瞎子都能看出來他要對諸侯王動手了。
3、脾氣暴躁,毫無仁義。漢景帝劉啟是位薄情寡義的君主,還是太子的時候,因為下棋悔棋,吳王太子不許,兩人爭執,竟直接用棋盤拍死了吳王太子,為後來吳王叛亂埋下引線。晁錯,對劉啟來說,亦師亦友,結果,七國之亂時,袁盎說一句殺了提議削蕃的晁錯吳楚便能退兵,劉啟竟然真信了,一聲不吭,直接派人把身穿官服的晁錯拉到菜市場砍了。自然,吳楚並不會因此而退兵。
如果說劉啟是年輕人血氣方剛,才會失手殺人,那成為皇帝后,大家所熟知的,親口講出要把皇位傳給弟弟梁王的事情,應該怎麼解釋?酒後失言嘛?“文景之治”,景帝,能佔10%的功勞就不錯了。
-
4 # 平沙趣說歷史
漢景帝劉啟,父漢文帝劉恆,母竇氏,他原本排行居中,上邊有四個哥哥,而且四個哥哥都是代王后所生,結果代王后死了,四個哥哥也死了,他成了長子,然後就成了太子,再然後成了皇帝。
劉啟脾氣暴躁嗎?應該有點。在他當太子的時候,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入京,漢文帝安排劉賢跟劉啟一起玩,兩人一起喝酒、下六博棋。
但是這一下,就起爭執了,兩人為棋路相爭,劉啟一怒之下,拿起棋盤就砸,不料一砸就砸死了劉賢。
這個事件,當事人是兩個少年,而且還是養尊處優的少年。劉啟身為太子,自然一直受人恭維,壓根沒人敢對他不敬,更別說跟他相爭。而劉賢呢?他是吳王太子,吳國的國力是很強的,在當時的諸侯國中是最強的幾個,吳王劉濞因此很是牛氣,皇帝都要給他幾分面子,此次劉賢進京,漢文帝把劉賢安排到兒子身邊,就是想以此籠絡吳國,沒想到弄巧成拙。
劉濞教子的方式也不好,劉賢成天生活在別人的恭維中,也是養成了一副唯我獨尊的脾氣,這種脾氣,這讓他在面對劉啟的時候不知退步,而是力爭,結果惹惱了劉啟,丟了性命。
少年人的心智不成熟,自制力一般不如成人,兩人爭論之下,劉啟先想到了動手,然後就砸了,劉賢未嘗沒有想到過動手,可惜慢了一步。
此事離劉啟登基還有很多年,人是會變的,劉啟在這些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不為人知,但我們知道,當他繼位以後,他做出來的政績證明,雖有瑕疵,但他無愧於明君之稱。
-
5 # 漁耕樵讀
首先你可以說劉啟脾氣暴躁,心狠手辣,但他絕對不是個小混混,相反劉啟的手腕很高明。劉啟是一個好皇帝,但他絕對算不上一個好人。
怒殺兄弟劉啟在當太子的時候與吳劉濞的太子下棋,由於人在吳國也是一國太子,好歹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驕橫跋扈慣了。
兩個太子因為一盤棋吵了起來,劉啟居然把人家給打死了。好嘛,人家好好過來走親戚,剛來兩天被你打死了。
誅殺恩師劉啟聽從晁錯的建議削藩。結果人家吳王聯合合國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由反了。劉啟二話沒說,把晁錯腰斬於市。
還怕做的不夠還是滿門抄斬。下罪的時候還晁錯仍不知情,騙晁錯去議事。可見此人多麼刻薄寡恩。
殘害功臣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平定七國之亂。可謂是功勳卓著,挽留漢室江山。然而卻是被冤入獄,被逼自殺。
誅殺理由竟是,汙衊周亞夫謀反,沒有證據居然說你不在地上謀反,恐怕也在地下謀反吧。
其實誅殺周亞夫主要是以防確保劉徹坐穩江山。
逼死太子因劉榮的母親失寵,劉榮太子被廢,最後被逼自殺。為什麼說被逼呢,因為審問劉榮的是最著名的酷吏郅都。
劉啟雖然刻薄寡恩,心狠手辣,但是治國卻是很好。
加強中央集權,輕傜薄賦,法律輕刑慎罰。
曹植對他評價:
景帝明德,繼文之則,肅清王室,克滅七國,省役薄賦,百姓殷昌,風移俗易,齊美成康。
-
6 # 古今通史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漢景帝是小混混?還不至於吧,文景之治漢景帝至少有一半功勞,不過在當太子時少年氣盛,做事不顧後果把劉賢砸死了倒是真的。漢景帝“黑料”比較少,所以可以說是從繼位以來理政思路清晰,手段與決斷並重的一位開創盛世的君主,沒有漢景帝劉啟的話,劉徹哪兒來的資本和匈奴對抽四十四年呦~
從決斷來說,對的就去做,晁錯被提拔上來以後,建議削藩,馬上實施就把劉濞幹掉了,這方面劉啟的運氣確實是好,不像朱允炆那麼倒黴被朱棣給“靖難”掉了,還有一層運氣在裡面···劉濞謀反可是準備了40多年,再外加一層···劉濞是策反了六個藩王作亂,所以才稱為“七國之亂”···我還要再加一層,不單分兵而且還是兵分四路打的,太霸氣了。結果周亞夫斷其糧道堅守不出八字真言平定叛亂,這裡有一點瑕疵,就是劉啟聽信讒言把晁錯殺掉了,並且叛亂並沒有因此停止,清君側這種藉口終歸只是藉口,劉啟錯判了形式,猶豫了,這點上稍欠決絕。
後面如果展開說那就有點偏題了,現在只說了漢景帝劉啟的執政之初就表現的不錯,沒有出現太大的紕漏所以不能說是改變,只能說劉啟一直都這樣,哪兒的海水還不濺起點水花呢,年少時收不住脾氣是有的,但是說是從“小混混”轉變過來的,我覺得不是。
-
7 # 伊耆角木
脾氣暴躁是真的,但說他是“小混混”也太過了。其實從漢景帝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在不斷成長的。或許正因為早年的衝動釀成大禍,讓他後來明白隱忍,懂得顧全大局、韜光養晦,為兒子武帝劉徹的成功奠定基礎。
景帝劉啟繼位之前的史料記載並不多,大概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下棋的時候用棋盤砸死了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這確實是年少衝動。這個衝動的後果是嚴重的,不能說之後劉濞挑頭的七國之亂與此事無關。對這件事文帝劉恆如何責備劉啟,史料沒有記載,但以文帝之雄才大略,必然知道此事嚴重性,也一定會給劉啟留下深刻的教訓。可以說,這件事教會了劉啟做人,以及作為一個皇帝應有的素質水平。
劉啟後來繼位,在初期可以看出他還有許多的不成熟。重用晁錯,削藩令引發七國之亂。手段相較後來武帝時的推恩令和酎金奪爵來說,太簡單粗暴,並非特別明智之舉。而七國之亂爆發後,又顯得猶豫不定,以殺晁錯這種沒有意義的方式企圖平息叛亂,又顯得有些天真。
至於之後,重用周亞夫,迅速平定七國之亂,體現出漢景帝劉啟在用人上的成熟;面對弟弟梁王對於皇位的覬覦和母親竇太后的偏心袒護,劉啟以退為進,不再衝動冒失,成功粉碎了弟弟奪位的想法;面對匈奴的小股騷擾,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不再貿然出兵,而是選擇以大局為重,韜光養晦,暫時隱忍。最終為兒子武帝劉徹攢下基業,為其成就霸業打下基礎。
可以說,劉啟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在關鍵時刻以自己的成長,化解了漢王朝的危機,一步步鞏固了父親文帝劉恆打下的基業,為後來劉徹擊敗匈奴,解決諸侯國問題等,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功不可沒。
回覆列表
劉啟在歷史上因為“文景之治”的盛世而千古留名。但其實仔細研究起來,會發現他實在是一個很一般的皇帝,而且一生做出了很多不靠譜的事情。
那麼,他做了那麼多不靠譜的事情,為什麼還能青史留名呢?
(劉啟劇照)我們先來看看劉啟一生究竟做了哪些不靠譜的事情。
第一件,小時候和吳王劉濞的兒子下棋,一棋盤砸死了劉濞的兒子。
劉啟做出這樣一個過激的行動,可以看出,他明顯就是一副皇二代的模樣,頤指氣使,有恃無恐。我們知道,少年氣盛也是很正常的。但是,畢竟劉濞的兒子是他的堂兄弟,拿起棋盤就往堂兄弟頭上砸,而且往死裡砸,可見已經不僅僅是少年氣盛,而是他的心腸非常的狠毒。
第二件,晁錯幫他的忙提議他削藩,免得他的皇權受威脅。他竟然為了討好作亂的“七國”殺死晁錯。
這件事已經不僅僅沒有領導的氣度,完全就是一副膽小怕事,又過河拆橋的小人嘴臉。問題是,他殺掉對他忠心耿耿的部下討好敵人,敵人還不見他的好,而是該造反時照樣造反。可以說,這狠狠地打了他一耳光,讓他落得一個薄倖寡恩的醜惡名聲。
(晁錯)第三件,縱容弟弟劉武,並最終讓弟弟不得善終。
劉啟的弟弟劉武最後想要獲得劉啟的皇位,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劉啟造成的。劉啟在劉武的問題上處理得很不好。他當了皇帝后,不講皇家的規矩,還和劉武沒大沒小,出則同車,入則同床,結果讓他的母親竇太后以為劉啟是想把皇位傳給劉武,因此在劉啟面前提出這件事。也因此搖動了劉武的心,讓劉武有了想獲得皇位的打算。
接著,他又派幾十撥人,輪番調查劉武,而這一系列的行動,最後讓劉武幾乎驚懼而死。可以說,劉武是被劉啟給害了的。
第四件,周亞夫是正直的大臣,他卻不能善待功臣,逼迫周亞夫自殺。
如果沒有周亞夫,劉啟的皇位,很可能就被劉濞給篡奪了。周亞夫幫劉啟重新贏回了江山,劉啟讓周亞夫當宰相,這本來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周亞夫在當宰相的時候,幾次給劉啟提出的,都是正確的建議,但是劉啟卻不能容他。最後竟然還汙衊他造反。如果說他殺晁錯是第一次過河拆橋的話,搞周亞夫,就是第二次過河拆橋。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劉啟一生實在也沒有做過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就算平定“七國之亂”,是一件不錯的大事。但是,這個平定,首先,事情是他引起的;其次,過程中他錯誤地殺了晁錯;最後,他把功臣周亞夫逼死。總之,他在平定“七國之亂”中,並不是正向的,而是相反的。
(周亞夫)那麼,這樣一個劉啟,為什麼能夠千古留名呢?
我認為,劉啟之所以千古留名,得益於兩個人:一個是他爹漢文帝,一個是他兒子漢武帝。
漢文帝是“文景之治”的開創者,他撥亂反正,與民生息,讓漢朝的經濟極大地發展起來。劉啟當皇帝的時候,因為基本上對他爹的政策“蕭規曹隨”,不幹事,不作為,因此歪打正著地讓漢文帝開創的良好局面往前延續。再加上“七國之亂”被周亞夫三個月就平息了,沒有造成大的動亂(如果沒有周亞夫,劉啟其實是想求和的,果真求和了,動亂肯定講延續),因此經濟並未受到破壞。
而他的兒子漢武帝致力於開疆拓土,讓漢朝一雪之前軍事弱小的形象,成為當時的強國。這樣,人們也把功勞記在劉啟頭上。認為是有了“文景之治”給漢武帝帶去的富裕紅利,漢武帝才能取得那樣的成功。
總之,因為處在兩個千古一帝之間,儘管做事不靠譜,儘管不作為,他依然跟著在歷史上得了好名聲。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