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佳佳媽媽聊育兒

    你所說的安慰物,其實它有一個名字叫“移情物”,這幾乎是每個孩子小時候都需要的情感支援的一部分。

    孩子可能會選擇一個毯子,也可能是一個玩具,又或者是媽媽衣服上的一個裝飾品。孩子會在8~12個月大時做出選擇,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都會保留這一習慣。

    當孩子疲憊時、生氣時、怕黑時,移情物能陪伴他,安慰他,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與信任。當孩子處在一個陌生環境時,移情物能讓孩子感覺就像在家裡一樣。

    移情物能夠幫助孩子做出情感方面的轉移,讓孩子由依賴變得獨立。移情物是孩子平時非常熟悉的物件,它能夠讓孩子想起自己房間的舒適與安全,感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使用移情物並不是孩子懦弱膽小的表現,因此不需要強行戒掉。事實上移情物帶給孩子的好處非常多。

    當孩子選擇了一個移情物之後,家長最好馬上準備一個一模一樣的,因為當孩子使用其中一個的時候,你可以給另一個做清潔,避免移情物被孩子的淚水、口水弄髒。

    如果孩子選擇的是一個大毯子,那麼家長可以將毯子剪開,一分為二,因為此時的小孩子對大小通常沒什麼概念。

    如果是其它的玩具,家長也要儘早準備一個一模一樣的,而且讓孩子儘早使用,因為當孩子發現這個玩具很新很陌生的時候,孩子往往會拒絕它。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孩子會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排解壓力和不安的方法,會慢慢停止使用移情物,因此家長不用擔心。

  • 2 # 小黃牛50

    個人覺得應該是沒必要的,他只是年齡的某個階段而已,為了尋找一個依靠,寄託。可以讓孩子有一種安全感,一種陪伴,或是一個他的朋友而已。大人都會依賴布娃娃,一個寵物,何況是小孩呢?有個親戚的小孩就是,三歲時一天到晚抱著一下枕頭,收起來他也去找來抱著。坐看電視,晚上睡覺,甚至吃飯都抱著。後面就隨他了,然後去了幼兒園,有小朋友玩了,慢慢就不再抱了。所以要注意是不他缺少朋友,缺少陪伴。

  • 3 # 壹父母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自己幼年時期依戀過的兩個物品:一個是一條小毯子,在和爸爸媽媽分房睡之後,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必須抱著這條小毯子睡覺,直到上小學之後,小毯子越來越破,自然消亡;第二個是一個檯燈的燈杆,因為我特別喜歡摸我媽媽的胳膊,但是不能時刻摸到,而燈杆涼涼的觸感很像媽媽的胳膊,所以一度我在用奶瓶喝奶的時候,一定要一手拿奶瓶,一手摸著燈杆,這件事我已經沒有印象了,是我媽告訴我的,可見這個狀態是很自然的消失了的,並沒有被強制戒除。

    人類在嬰幼兒時期,會透過各種感官的探索,來滿足需求,安撫情緒。比如吃奶嘴、吮吸手指,以及為了滿足觸覺而撫摸柔軟的被子毯子、毛絨玩具等等。孩子天生依戀媽媽,但是媽媽不可能時刻陪伴在身邊,因此,這些安慰物品代替媽媽,給了寶寶安全感。

    相對來說,媽媽“不可控”,而物品“可控”,孩子可以隨時使用這些物品,從而減少對媽媽的依賴,這其實也是一個寶寶從完全依戀走向獨立的過程,所以一般來說,只要孩子的情緒和行為發育正常,就不必人為地讓孩子強制戒除這種依賴。

    當然,如果這種依戀行為到了極端的程度,影響到了正常作息,那就要引起父母的重視。這個問題要從“根兒”上解決,還是需要父母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具體來說,就是多給孩子擁抱,在睡前多安撫、陪伴孩子,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唱安眠曲等等,代替孩子對物品的極度依賴;另外,還可以給孩子多準備幾個“安慰物”,讓他有所選擇,同時也明白,這些物品是沒有生命的,不用對某一種物品“專情”,多帶孩子參加活動、多交朋友,讓孩子意識到和父母親人、和朋友的交流和溝通更加重要,從而減少對物品的依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庭院栽茄子,長秧不結果,如何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