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390972604977

    什麼是守仁格竹,守仁格竹,陽明格竹的啟示,守仁恪竹

    格竹不是忘記它的存在,而是忽略它的存在,所謂心即理,當我想讓它存在時,它便存在,不想讓它存在,它就不存在,人的思想是很多很雜亂的吃飯時想著睡覺,上課,上班,魂飛天外,這就沒辦法做到知行合一,我心即理了!吃飯就好好吃飯,睡覺就好好睡覺,學習就一心學習!專心致志,就是知行合一了

    守仁格竹的故事

    王守仁本來篤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但經過使他刻骨銘心的格竹子之理實踐的失敗,開始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在記載他最重要的哲學思想的《傳習錄》中,王守仁敘述了自己早先格竹子之理這件事:“大家都說要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但能夠身體力行的並不多,我年輕時候,曾經實實在在地做過。

    我的朋友對著竹子想窮盡其中的理,結果用盡心思,不但理沒格到,反倒勞累成疾。

    於是我自己接著去格竹子,堅持了七天,結果同樣是理沒有格出來,自己反生了一場大病。

    當時還以為自己和朋友沒有做聖人的能力,現在想起來,朱熹的格物致知,從認識的物件、認識的方法、認識的目的上說都搞錯了。

    王守仁透過對格竹子之理失敗的經驗的總結,認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論中,認識的物件是自然的事物,認識的方法是外在的觀察,認識的目的是增進知識。

    王守仁對朱熹的這種“格物致知”論非常不滿,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學說。

    所謂“致良知”,就是說認識的物件應該是自己的心靈,認識的方法應該是向內的自我體驗,並將自己的體驗即心中的天理推廣到外部事物之中。

    當然,對作為認識的最終目的即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來說,它們之間沒有原則性的區別。

    同時,如果我們將朱熹與王守仁的觀點加以對照分析,就會發現王守仁對朱熹思想的理解是從他自己的意圖出發,並不等於就是朱熹的原意。

    事實上,從認識物件上講,朱熹自己就講過“炊沙豈能成飯”,並不贊成泛泛觀察自然事物;從認識方法上講,朱熹是格物、致知並提,外在觀察、內在推理並重,並不是只向外格物;從認識目的上講,朱熹是增進知識、提高境界並重,並且希望用增進知識來幫助提高境界,並不是只注重增進知識。

    陽明格竹原文翻譯

    “守仁格竹”的意思是:明朝大哲學家王守仁年輕時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格出竹子之理的典故。

    王守仁透過對格竹子之理失敗的經驗的總結,認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論中,認識的物件是自然的事物,認識的方法是外在的觀察,認識的目的是增進知識。

    王守仁對朱熹的這種“格物致知”論非常不滿,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學說。

    所謂“致良知”,就是說認識的物件應該是自己的心靈,認識的方法應該是向內的自我體驗,並將自己的體驗即心中的天理推廣到外部事物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釵穩重為何容得下鶯兒胡鬧,黛玉孤高為何與僕人紫娟情同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