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乖太懂事,確實值得讓父母警惕,近年來發生的“兒童安全”事故中,大多數的受害者就是很乖很懂事的孩子。因為太乖太懂事的孩子,存在這些問題:
1、容易忽視真實的自己
為了努力迎合大人們的喜好,會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壓抑到一邊,這些孩子長大後就變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有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普遍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2、缺乏獨立能力
有句話說:“你剪斷了他的翅膀,卻想讓他飛翔。”兒女被父母過多地進行干預甚至主導,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和世界不敢有過多的想法,失去了對新事物的探索慾望以及冒險精神,遇到問題也不知如何去解決,慢慢地就會變成一個從不提問的“乖”學生、唯唯諾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媽媽包辦的“媽寶男”……
3、跟不上時代
現在社會發展快,日新月異,很多長輩的視野是不如年輕一代的。比如說,不少父母依舊認為公務員就是鐵飯碗,體制等於保障,“乖”孩子也聽從父母的“經驗”做了公務員、或是去了石油燃氣等大型國企。
事實呢?那些曾經“不乖”的孩子,來到了中關村、深圳等地擺地攤、做商務,搶佔了市場先機,成為潮流領導者;而不少乖孩子在忍受著低效的官僚體制,或是經歷著油氣的蕭條與裁員......
關於如何進行子女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用在現在的話講,就是:
1、高質量的陪伴
在孩子探索中做錯事時不要立刻給出正確的答案,可以給予適當提示和鼓勵,讓其自己修正,不要嘲笑和批評。讓孩子在解決困難和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快樂、自信、理智、充滿積極性的人。
2、有規矩即成方圓
給孩子立規矩,首先要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解釋到事情本身上,讓孩子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為什麼能/不能做,當犯了錯誤是不要推卸,讓孩子成為明辨是非、善於獨立思考的人。
3、自由與監督
不要一昧定規矩,孩子也應該在不違背規矩的情況下有完全的自由,而且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進行調整,較少規矩。同時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引導,培養孩子自律的能力。
4、和孩子做朋友
與其以父母的高姿態干預、主導孩子的方方面面,不如多花時間去理解孩子,瞭解孩子,做他們的朋友,和他們談心,鼓勵他們,幫助他們。不要訓話,不要生氣,多聽少講,當孩子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家長的引導才能積極生效。
5、不要把大人的“價值觀”過早傳達給孩子
有些家長經常會對孩子說“咱家裡條件不好,你要爭氣,別讓人家看不起咱們。”、“xx家有錢,他玩具多,你去找他藉著玩吧。”、“你傻啊,你這個餅乾貴,跟他換著吃就虧了。”這類的話。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裡,幾千塊的汽車不一定比一個幾毛錢的氣球有價值。所以,不用覺得家裡的玩具拿不出手或者吃虧,玩具的價值在於能讓孩子高興,而不是價籤;也不需要為了讓孩子有信心,故意透露出家裡不差錢。
作為父母,不是簡單地要求孩子聽話懂事,而是在瞭解孩子個性和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和需求,引導孩子發揮自己的特長,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讓孩子沉浸在父母的期待中,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攀比不勢利。讓孩子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孩子太乖太懂事,確實值得讓父母警惕,近年來發生的“兒童安全”事故中,大多數的受害者就是很乖很懂事的孩子。因為太乖太懂事的孩子,存在這些問題:
1、容易忽視真實的自己
為了努力迎合大人們的喜好,會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壓抑到一邊,這些孩子長大後就變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有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普遍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2、缺乏獨立能力
有句話說:“你剪斷了他的翅膀,卻想讓他飛翔。”兒女被父母過多地進行干預甚至主導,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和世界不敢有過多的想法,失去了對新事物的探索慾望以及冒險精神,遇到問題也不知如何去解決,慢慢地就會變成一個從不提問的“乖”學生、唯唯諾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媽媽包辦的“媽寶男”……
3、跟不上時代
現在社會發展快,日新月異,很多長輩的視野是不如年輕一代的。比如說,不少父母依舊認為公務員就是鐵飯碗,體制等於保障,“乖”孩子也聽從父母的“經驗”做了公務員、或是去了石油燃氣等大型國企。
事實呢?那些曾經“不乖”的孩子,來到了中關村、深圳等地擺地攤、做商務,搶佔了市場先機,成為潮流領導者;而不少乖孩子在忍受著低效的官僚體制,或是經歷著油氣的蕭條與裁員......
關於如何進行子女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用在現在的話講,就是:
1、高質量的陪伴
在孩子探索中做錯事時不要立刻給出正確的答案,可以給予適當提示和鼓勵,讓其自己修正,不要嘲笑和批評。讓孩子在解決困難和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快樂、自信、理智、充滿積極性的人。
2、有規矩即成方圓
給孩子立規矩,首先要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解釋到事情本身上,讓孩子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為什麼能/不能做,當犯了錯誤是不要推卸,讓孩子成為明辨是非、善於獨立思考的人。
3、自由與監督
不要一昧定規矩,孩子也應該在不違背規矩的情況下有完全的自由,而且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進行調整,較少規矩。同時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引導,培養孩子自律的能力。
4、和孩子做朋友
與其以父母的高姿態干預、主導孩子的方方面面,不如多花時間去理解孩子,瞭解孩子,做他們的朋友,和他們談心,鼓勵他們,幫助他們。不要訓話,不要生氣,多聽少講,當孩子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家長的引導才能積極生效。
5、不要把大人的“價值觀”過早傳達給孩子
有些家長經常會對孩子說“咱家裡條件不好,你要爭氣,別讓人家看不起咱們。”、“xx家有錢,他玩具多,你去找他藉著玩吧。”、“你傻啊,你這個餅乾貴,跟他換著吃就虧了。”這類的話。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裡,幾千塊的汽車不一定比一個幾毛錢的氣球有價值。所以,不用覺得家裡的玩具拿不出手或者吃虧,玩具的價值在於能讓孩子高興,而不是價籤;也不需要為了讓孩子有信心,故意透露出家裡不差錢。
作為父母,不是簡單地要求孩子聽話懂事,而是在瞭解孩子個性和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和需求,引導孩子發揮自己的特長,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讓孩子沉浸在父母的期待中,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攀比不勢利。讓孩子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