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新民意報一郜雅吧

    古人的七夕,不只有愛情那麼簡單,在古代,七夕更像是今天的“雙十一”,一個買買買的狂歡日子。

    在古代,勤勞智慧的織女是傳統女性的偶像。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在農曆七月初七日,古代少女們在牛郎織女相會之夜望月穿針,向織女學巧,稱為乞巧。如果對月穿針的紅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在唐宋最為流行。

    在唐宋,七夕更像是姑娘們的狂歡節,每到七夕,姑娘們都要做各種奇巧小玩藝,在街上向織女星乞求智巧。許願之後,姑娘們還會互相贈送小工藝品,送上美好祝福。

    唐代詩人崔顥的《七夕詞》就向我們展現了當時都城長安七夕之夜的繁盛節日景象:

    七夕詞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唐代詩人林傑的《乞巧》中也描繪了姑娘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願: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杜甫的《牽牛織女》更是唐代七夕詩中的名篇,它彷彿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一幅白描的盛唐乞巧風俗畫。

    看來,七夕不僅僅是我們熟悉的鵲橋相會,古人們慶祝七夕節情趣盎然的風俗透過詩歌描繪的歷史長卷再現在我們眼前。

  • 2 # 碩風雜談

    由於在古代農耕社會,農業生產主要靠牛耕,而牛又是牛郎和織女的紅娘,為了紀念它,人們將七夕記做牛的生日,以“折花枝於角,可無災,以麵餅賞牧童”作為慶生的活動內容。

    一些地方,鄉民在七夕來臨之前,會將綠豆、豌豆等豆類作物或麥類作物的種子放在盆中,培育成苗,作為七夕乞巧的供品,並將這種活動叫作“種生”。還有一些地方,在七夕前,在木板上鋪上土、播上谷種,讓其生苗;再在上面種些花木,做成農家和小村莊的模樣,稱之為“谷板”。這些習俗都具有濃郁的農耕文化色彩。

    在“男耕女織”生產模式的影響下,紡線、織布、縫衣、納鞋、繡花等被統稱為“女工”,這些家庭手工業勞動是女性所承擔的一項主要勞動。七夕節俗中,較為典型的活動是穿針比巧,還有蛛網卜巧等。

    七夕“蛛網卜巧”是另一種女性常用的乞巧方式。大家都知道蜘蛛善織。女子為練就巧工妙手,就向代表喜兆的“織壇神手”蜘蛛學習,企望能從蜘蛛織網中覓尋某種經驗、啟發和靈感,提高紡織技藝。另外,蜘蛛是“喜子”,也被稱作“喜蜘蛛”,民間有“蜘蛛集而百事喜”的俗語,蜘蛛垂線而下,寓意為“喜從天降”。

    不管是穿針乞巧,還是蛛網卜巧,表現的都是女性對女工技巧的追求,反映了女性希望透過各種方式展示自己的女工才能、證明自己的女工天賦,以及透過展示女工技能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與心理取向。這些活動,一方面培養和訓練了女性的生產技能,另一方面也豐富了鄉村文化。

    除了前面談到的一些習俗外,七夕的習俗還有很多。如,給親戚送餅子,姑娘們清晨到草中打露水、拜仙禾、拜神菜,拜魁星、曬衣曬書、染指甲、吃巧果等。

  • 3 # 寶寶娛樂君

    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北韓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年痴呆症早期訊號及防治,怎麼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