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武暢通
-
2 # 姬重涼
關於這個問題。怎麼說了,臣子跪天子其實是秦統一全國以後才成為標配的。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很少用這種禮節的。秦朝開始,為了提現皇權的強大,才有了跪拜禮。
使臣出使他國,當行君臣之禮。這個是必須的,當然不跪的也有不過那是,國君所允許的,再不然就是不準備活著回去的。
-
3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從古到今弱國無外交,更不要說什麼尊重尊嚴,中國使臣前往敵國和談拒絕下跪,北宋未年靖康之恥,女人可就悲慘了,被金軍各種侮辱,趙構建立南宋,兩年後派出使臣,希望歸還皇親國戚,見到金人使臣就是不下跪,金人叫一個丫頭,原來這個丫頭就是趙構的親生母親韋賢妃,趙構就想要回自己的母親,尊金國為正統,根本不想要回自己父親宋徽宗兄長宋欽宗,使者見到韋賢妃撲通跪倒在地上流淚。大家可見電視劇精忠岳飛。
中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為了表示對“天、地、君、親、師”的尊崇與恭敬之心,衍生出一系列複雜而獨具特色的禮儀。此外,每逢特殊大事,也有對應的一套禮儀制度,如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凶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合稱五禮。為了顯示對禮儀的重視,歷代朝廷還設定了專門掌管、制定、安排朝廷各種大典的禮部,並一脈相承沿用了上千年。
在中國古代的權力地位體系中,皇帝一直是至高無上的第一人,為了體現皇帝無比的尊貴身份,圍繞皇帝更是產生出一整套細緻繁瑣的禮儀程式,用一句話來說,皇帝就該享有世間等級最高的禮儀,即以磕頭為基本要素的三跪九叩。不僅天下臣民應該對他磕頭,即使是外國使臣也不能例外。
但隨著時代發展,情況漸漸有了改變。清朝建立之前,經常和中原王朝打交道的,絕大部分都是亞洲國家,很多國家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對這種約定俗成的禮儀制度相沿成習,並無任何難以接受之處。但到了清朝,情況卻迥然不同。
隨著世界範圍內遠洋航海技術的飛速提升、和全球貿易一體化趨勢的形成,清朝所要面對的外國,很多都在遠隔重洋、或者萬里之外的其他大洲,文化背景和禮儀制度天差地遠,經常為拜謁皇帝的禮儀程式鬧得不可開交。清朝皇帝長期以來的做法是一刀切:只要外國使臣前來拜見,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規規矩矩磕頭,不肯磕頭則不能見到皇帝。這條規矩一直實行到清末才結束。
然而清朝皇帝如此堅持讓外國大使磕頭,那麼問題來了,清朝大臣使節出使外國,見到外國皇帝用不用磕頭?就整體而言,這種情況出現的機會並不多,因為外國來清朝朝拜、進貢、經商的使團和商團,絡繹於途,連年不斷,而清朝則很少需要向外國派出使臣。但少歸少,總還是有的。比如雍正皇帝在位期間就碰到過一次。
當時北方俄國日漸強大,與清朝山水相鄰,經過清初順治、康熙時代的幾次碰撞摩擦後,到雍正時期,雙方關係漸漸恢復正常化。1729年,俄國沙皇彼得二世登基,雍正出於某種考慮,向俄國派出了一個使團,以大臣託時、德新為首,攜帶一批禮物,前程前去莫斯科。
由於這是清朝開國以來第一次向不屬於藩屬國的其他大國出使,沒有先例可循,禮部也不知該如何為使團制定相應的禮儀程式,見到沙皇是磕頭還是其他禮節。為此他們只得請示雍正定奪。雍正皇帝一貫冷酷而強硬,但這次他的回答卻讓人意外,為了表示對俄國的格外重視,清朝大臣可以向沙皇行磕頭禮,但不是皇帝級別的三跪九叩,而是親王級別的一跪三叩。粗線條的俄華人對此無可無不可,清朝大臣在拜見沙皇時,按照雍正指示行了一跪三叩禮。
為何冷酷的雍正會做出這樣一個不符合他強硬路線的決定?原來事出有因。當時雍正帝正在集中全力調集重兵,進攻在西北造反的準噶爾部。但準噶爾部所處地理位置特殊,正處在清俄交界處。由於俄國對準噶爾部的態度一直曖昧不清,雍正認為有必要爭取俄國的配合與支援,以徹底切斷準噶爾部的後路,防止他們窮途末路時逃往俄國。此次派出的使臣,名為祝賀實則為此事而來,故此才會不拘小節紆尊降貴,來求得俄國的配合。看來雍正還是一個頗為務實、頗有手腕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