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這些歷史要讀

    隋唐以前,大一統王朝是沒有辦法將都城遷往華北的。最主要原因:是沒辦法確保首都的物資供給。

    一個大一統王朝的都城,是作為大帝國的核心所存在,都城聚集了大量皇宮貴族、文武百官及各國使節,加上守衛皇帝及都城的幾十萬禁軍和首都駐軍、達官貴人的家丁護院、都城原住的數十萬百姓、各地駐京機構、各地商賈……

    所以,都城的規模是相當龐大的。比如唐朝的長安城,人口就達到一百多萬。在城市化水平很低的古代,要保有這樣規模的都城是很困難的。僅靠京畿附近的錢糧稅賦,是不可能維持都城的巨大消耗的。

    因此,需要有便捷的交通,將各地的稅賦錢糧源源不斷的運抵都城,以確保物資供應。

    所以,在都城的區位一般都要位於帝國的中心區域,有河網和陸路連線各地。很顯然,在隋唐以前,華北地區是不具備這樣的建都條件的。

    但是自從京杭大運河開通後,北京地區就具備了這樣的條件。

    大運河能為華北地區帶來便捷高效的漕運,藉助運河水路,江南的錢糧和物資得以源源不斷匯入北京地區,從而確保了都城所需的必要物資基礎。

    所以,這也是為何自元明清以來,我們可以以北京作為都城的首要原因。

  • 2 # 鴻臚長史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主要有因在於:

    首先,涿郡之前不具備建立首都的基礎,其在大運河完成後,才開始具備建立大都市的可能。主要就在一個事情上:糧食。

    本身涿郡位於華北平原的最北側,建立首都後,肯定面臨大量人口的湧入,本地生產的糧食根本滿足不了眾多人口的消耗。除此之外,還有需要大量的軍隊拱衛京師,據歷史記載隋朝擁有常備軍隊在60~70萬人,那麼在首都附近的應該不少於十萬人,這些人為野戰部隊,可以隨時調動。這些人員只是在平時其糧食消耗就是一筆十分巨大的開支,單靠人力去向北運輸,國家財政遲早會破產!

    在古代河運是最為經濟、高效的運糧手段,但是,涿郡之前一直沒辦法通河運(即漕運)。直到隋煬帝大業年間(公元605年-公元610年)正式開挖隋朝大運河後,才解決糧食北送的問題。

    而明成祖在遷都時,也是先進行了京杭運河的疏通,在遷都前十年(永樂九年)就開始了大運河的疏浚工程,最後完工後,據史料記載:“南極江口,北盡大通橋,運道三千餘里”,之後才在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

    其次,本身長安就在北方的關中地區,當時隋的首都長安北方、西北靠近突厥的勢力範圍,是其重點防禦的方向。關中地區為四塞之地(西有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故稱之為關中)易守難攻,並且當時的關中地區、華為平原是中國的經濟重心,糧食產量巨大,可以在關中地區建立龐大的常備軍。

    而明朝則是另外一種情況,洪武后期,北方抵禦蒙古人的防線由燕王、寧王等組成。建立了非常完善的防禦體系,進可攻退可守。涿郡地區非常靠近蒙古人的活動範圍,出兵後可以長驅直入,尋找其軍隊主力進行會戰!當然,這是在解決了糧食運輸的問題後,才能如此操作。

    最後,就是皇帝的感情問題。什麼是最好?自己熟悉的才是最好的。隋朝開國時,就是在長安。而明朝雖然剛開始定都於南京,但是後面的靖難之役,燕王朱棣成功取得了天下,而他起兵的地點就是北京(涿郡)。

    當然,還有就是皇帝的個人喜好也有關係,古代中國打仗,別說皇帝了,就是大將也是在後軍指揮,很少去前線衝鋒。隋朝是大將在邊關、邊境,皇帝在都城,這樣沒必要把首都放到離前線相當近的地方,前面是長安、後面興建的東都洛陽,都離邊境比較遠。

    而永樂帝則長於征戰,喜好戰爭。年過五十還上馬衝殺,相信在皇帝裡面還是比較另類的。

    如此,最後定都於北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膠原蛋長期吃會胖嗎?對減脂或增肌有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