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漢字見大歷史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甲骨文有「夏」字,但是,沒有用「夏」字表示「夏朝」,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夏」全字像「人在太陽底下,舉頭見日,天氣酷熱」,本義為「炎夏」。

    甲骨文中的「夏」大多數時候表示人名,三期甲骨文中貞人的名字:

    《合集28195》每句卜辭前面都是「乙未卜,夏貞。。。。。」,按照甲骨文卜辭句式,「貞」的前面就是商代貞人的名字。

    「夏」的名字很頻繁的出現三期卜辭中,也即商王廩辛、康丁時期。

    那為什麼甲骨文中沒有夏朝的記載呢?

    我個人認為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二,在殷商時代,「夏朝」的「夏」有可能不是用「夏天」的「夏」表示。有可能用的其他什麼字表示。

    比如:「殷商」的「殷」是《尚書》、《詩經》等經傳文獻中的稱謂,商人從來不自稱「殷」,因為「殷」的本義是一種疾病。而在周原出土的甲骨中,就用「衣」表示「殷商」的「殷」。

    正是循著這個思路,郭沫若和胡厚宣先生認為,甲骨文卜辭中的「土方」之「土」就是「夏朝」的「夏」。

    《詩經·商頌·長髮》有一句:

    「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而一期甲骨文中經常出現「土方」,經常騷擾殷商的西部邊疆,商王武丁經常親自占卜對土方的戰爭結果,指揮軍隊和將領征伐土方:

    甲骨文合集6057,武丁時期的卜辭,一般稱為「徵土方卜辭」。郭沫若先生在《夏禹的問題》一文中認為:「夏、土」兩通:古音同在魚部,讀音相近,「禹敷下土方」就是禹受上帝之命,下降於土方之國治理洪水。「土方」就是夏人之國邑。見:郭沫若.夏禹的問題[A].郭沫若全集•歷史編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P302-309.胡厚宣先生在《甲骨文土方為夏民族考》一文也認為:「土通杜、杜通雅,雅通夏,是土即夏也」,卜辭中的「土方」,就是被商人擊敗以後,往西遷徙的夏民族。見:胡厚宣. 甲骨文土方為夏民族考[J].殷墟博物院院刊(創刊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學者王寧在《再論卜辭「土方」與夏人的相關問題》一文中指出:夏朝之“夏”乃“下”之假借,其國本稱“下土方”,其華人自我簡稱“下”,其國君自號“下後氏”;殷人則簡稱之為“土方”,實亦“下土方”之簡稱;周人亦稱之為“下”而寫作“夏”,周人得天下之後亦用以自號,故卜辭中的“土方”乃夏朝滅亡後的夏人方國可無疑義。見:王寧. (2016). 再論卜辭“土方”與夏人的相關問題. 郭沫若學刊(1), 36-40.

    -------------------------------------

    綜上所述:1、甲骨文中有「夏」字,但是隻用作人名,並沒有表示「夏朝、夏人」。2、甲骨文之所以沒有記載夏朝,很有可能甲骨文中「土方」之「土」通假「夏朝」的「夏」。甲骨卜辭中的「土方」就是夏人在商代的遺民。卜辭中的「土方」也一直與商人敵對。當然,這只是部分學者的一種結論,姑備一說,並不是定論。這個問題的答案暫時還是開放的。那麼,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房養老”試點的結果怎麼樣了?你願意“以房養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