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村言辣語66668888
-
2 # 曲江家學
如果我理解得沒錯的話,您問的所謂“白話”應該是指用平實易懂而又切近人情的語言來表達吧?
這個問題也是我近年來一直在思考琢磨的,按理說網路時代,大家都在儘可能地使用一些越發大眾通俗化的方式來表達,應該是會越發有其廣泛的動力的,可是我反而覺得今天的語言和文字那種動人的力量卻越發稀少了,甚至演化成了玩文字遊戲的段子橫行的情況。
人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活於語言之上的,無論你表達呈現自己,還是思考問題時,都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自從當了父親之後,我對孩子在語言文字的文化人格養成很是在意,所以在從根源琢磨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分享如下。
首先,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母語環境和經歷被大大地稀釋了。其實漢語是以文字為核心的語言,所以各地的方言千差萬別,有些地方隔著一個山頭就相互聽不懂了,可是並不影響我們構成一個共同的文化文明圈。相反,反而因此保留了很多方言文化的鄉土生命力。
但是,現在的人從幼兒園開始,就必須得接受標準普通話的語境教育,自然而然地接觸吸收方言母語的文化就少了。而且,普通話作為一種標準語境教育,就很難做到真正切合在地人的生長文化。比如我們的學校教育會教我們用成語表達,舉個例“顧此失彼”是一個成語,而相對的我的母語閩南語對這個成語的表達則是“掠龜走鱉”,意思是抓了烏龜跑了王八,意思一樣,可是就比較有畫面感和過程感。而且一個人對母語的使用常常是會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節奏感,而對經過教育訓練的文字的使用則很難達到這種無間的契合,那麼表達出來的厚度和美感也就不同了。
當然,我這裡並不是反對推廣標準普通話,相反這是一個時代趨勢的東西,是不可能逆潮流而動的。只是覺得我們應該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給孩子們一點方言母語的吸收,就猶如一個娃如果缺少了母乳的餵養過程,後天營養再調配得好,總少點天然之健。
其次,我們整個教育過程缺少了“認字”過程。想想我們上學過程中是怎麼認字的,先學它的讀音,講它的意思,抄寫一遍,然後是祖祠,祖句。有什麼問題?有的,這個過程其實是字母文字的學習思路。前面我說過了,漢語是以文字為核心的,而漢字是象形文字。再看看古人是怎麼認字的,古人的所謂“小學”有很大的組成部分就是指訓詁,訓詁就是認字。認字不僅是教讀音和意思,更重要的是從漢字的源頭、字形、演變、重要的經典出處等內容去學,包括一個字一個字怎樣從大篆演化到楷書行草的寫法,就是這樣細細地學,積累個兩三年,對於每天所使用的漢字的理解和今天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所以,有所謂的以前古人讀三年私塾寫出來的文章比現在的大學生還好,這樣的說法其實並不誇張,而是這個識字過程對於人運用文字語言的打基礎影響太大了。
還有,就是我們對文字的敬畏感沒了。以前,畢竟能認字的都是所謂地位比較高的讀書人,觀念裡大家會對文字有敬畏感,現在這種感覺沒了,不是不好,但也連帶著不免用一種比較隨便的態度看待文字。但是反而因為這樣,把文字弄不自在了,於是變成爭相說俏皮話和段子的語境了,反而沒有那種真正經過沉澱由心而發的東西了。而“白話”真正可貴和動人的地方,並不是白痴師的“白”,而是這種真誠而又深切的直白。
所以,真正要把“白話”說好,我倒覺得應該重新找回對語言文字的敬畏感,即我一個文字表達出去的,是不是我所希望的真誠的自我,而不是各種躲在鍵盤後的各種無謂無常的“我”。
一點愚見,希望您喜歡我的回答。
回覆列表
現在學白話還是比過去方便多了,可以自己找些音訊資料學習呀。即便如此,還是要去多接觸說白話的人,並且多進行白話交流,這樣就事半功倍了,正所謂“理論聯絡實際”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