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畫筆掌握在孩子自己手中,未來描繪成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很大程度是基於父母親的引導。
低齡兒童由於心理和生理發展的原因,很多時候並不能準確地表達出自我的需求和認知,孩子們都是透過行為來向大人傳遞出一個又一個的密碼,這要靠為人父母的我們去解碼。孩子的基本需求無外乎尊重、自由、關心和愛護等,但孩子不懂得表達,因此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需要大人根據孩子的行為表現逐個去解析,發現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究竟是什麼。
美國尼爾森作家就在其正面管教一書中提過,孩子的很多行為動作背後的內心世界,無外乎是以下四種動機:
第一:渴求關注。
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有些時候,比如孩子做作業不專心,總喜歡提些別的需求,比如,媽媽我肚子餓了,媽媽我渴了,媽媽我想上廁所,又或者在大人做事情的時候,頻繁打擾,通常這個時候孩子的內心都是希望爸爸媽媽能夠給予TA關注,這個時候,你只需要讓孩子體會到你對她的關注,讓她感覺有所屬,就能往你想要的方向走,比如告訴並擁抱孩子讓孩子知道,媽媽一直都在你的身邊、給孩子分派一個小任務,讓她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感,又或者跟孩子約定一個眼神或者動作,當孩子寫作業神遊的時候給予會心的動作,孩子自然能感覺到媽媽在關注著TA,就不會再用停止寫作業來尋求父母的關注了。
第二:尋求權利
持續與父母對抗,只有我自己能說“不”時我內心才有所歸屬。
大人們總喜歡對孩子們發號施令,認為自己人生閱歷豐富,很多事情都是對的並且是對你好的而不講究正確方法就強加給孩子,認為孩子就要按照大人說的去做,久而久之,孩子們會與此對抗,因為孩子內心最基本的尊重、認同和歸屬感沒有得到滿足,如果您的孩子屬於這種狀況,通常會讓你憤怒不已,這個時候,請你放下權力之爭,你完全沒有必要跟孩子爭個輸贏,放下內心的倔強,這種情況的孩子通常有一定的領導力,比如,讓孩子完成一項任務,監督家庭成員做一件事情,在學校裡,對擾亂課堂的孩子,老師也可以嘗試讓孩子在課堂上講一段,或者協助老師完成課堂的某個其他任務,都能讓孩子們平和下來不再對抗。
第三:報復
我得不到歸屬與尊重,那麼我也會讓你一樣不好受。
這型別的孩子會尋求報復來掩蓋內心受到的傷害,會使用傷害性的言語和破壞性的動作來反擊,這種情況,家長們,記住,千萬不要還擊,要從報復迴圈中退出來,並保持友善的態度,等待孩子和自己雙方冷靜下來。走進這類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關注和傾聽,記住一句話,對話永遠比對立好!因此承認自己處理的不妥之處,表達對孩子的關愛,引導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製造屬於你和孩子的專屬時光,會撫平孩子內心受到過的傷害。
第四:自暴自棄
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了。
這類孩子通常會說“我不會”,上述型別的孩子可能也會說我不會來尋求關注或者報復等,但這種型別孩子口中的我不會,是真的無能為力,你要是對尋求關注的孩子說了一句我不會之後,去表達關切,孩子通常會很開心,而這類孩子在你的關心之下,可能會表現得無動於衷,會讓你對孩子的平靜和冷漠而感到害怕,那麼該怎麼辦呢,鼓勵是第一步,但通常不會起太大作用,你可以設定一些容易達到的小目標讓孩子觸及到成功而重新收穫自信。多花一些時間和耐心來訓練,千萬不要放棄。
總之,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需要我們對孩子的行為多一些觀察,從行為去反觀和尋找背後的動機,再對症下藥,就能有效解決很多育兒問題。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畫筆掌握在孩子自己手中,未來描繪成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很大程度是基於父母親的引導。
低齡兒童由於心理和生理發展的原因,很多時候並不能準確地表達出自我的需求和認知,孩子們都是透過行為來向大人傳遞出一個又一個的密碼,這要靠為人父母的我們去解碼。孩子的基本需求無外乎尊重、自由、關心和愛護等,但孩子不懂得表達,因此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需要大人根據孩子的行為表現逐個去解析,發現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究竟是什麼。
美國尼爾森作家就在其正面管教一書中提過,孩子的很多行為動作背後的內心世界,無外乎是以下四種動機:
第一:渴求關注。
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有些時候,比如孩子做作業不專心,總喜歡提些別的需求,比如,媽媽我肚子餓了,媽媽我渴了,媽媽我想上廁所,又或者在大人做事情的時候,頻繁打擾,通常這個時候孩子的內心都是希望爸爸媽媽能夠給予TA關注,這個時候,你只需要讓孩子體會到你對她的關注,讓她感覺有所屬,就能往你想要的方向走,比如告訴並擁抱孩子讓孩子知道,媽媽一直都在你的身邊、給孩子分派一個小任務,讓她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感,又或者跟孩子約定一個眼神或者動作,當孩子寫作業神遊的時候給予會心的動作,孩子自然能感覺到媽媽在關注著TA,就不會再用停止寫作業來尋求父母的關注了。
第二:尋求權利
持續與父母對抗,只有我自己能說“不”時我內心才有所歸屬。
大人們總喜歡對孩子們發號施令,認為自己人生閱歷豐富,很多事情都是對的並且是對你好的而不講究正確方法就強加給孩子,認為孩子就要按照大人說的去做,久而久之,孩子們會與此對抗,因為孩子內心最基本的尊重、認同和歸屬感沒有得到滿足,如果您的孩子屬於這種狀況,通常會讓你憤怒不已,這個時候,請你放下權力之爭,你完全沒有必要跟孩子爭個輸贏,放下內心的倔強,這種情況的孩子通常有一定的領導力,比如,讓孩子完成一項任務,監督家庭成員做一件事情,在學校裡,對擾亂課堂的孩子,老師也可以嘗試讓孩子在課堂上講一段,或者協助老師完成課堂的某個其他任務,都能讓孩子們平和下來不再對抗。
第三:報復
我得不到歸屬與尊重,那麼我也會讓你一樣不好受。
這型別的孩子會尋求報復來掩蓋內心受到的傷害,會使用傷害性的言語和破壞性的動作來反擊,這種情況,家長們,記住,千萬不要還擊,要從報復迴圈中退出來,並保持友善的態度,等待孩子和自己雙方冷靜下來。走進這類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關注和傾聽,記住一句話,對話永遠比對立好!因此承認自己處理的不妥之處,表達對孩子的關愛,引導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製造屬於你和孩子的專屬時光,會撫平孩子內心受到過的傷害。
第四:自暴自棄
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了。
這類孩子通常會說“我不會”,上述型別的孩子可能也會說我不會來尋求關注或者報復等,但這種型別孩子口中的我不會,是真的無能為力,你要是對尋求關注的孩子說了一句我不會之後,去表達關切,孩子通常會很開心,而這類孩子在你的關心之下,可能會表現得無動於衷,會讓你對孩子的平靜和冷漠而感到害怕,那麼該怎麼辦呢,鼓勵是第一步,但通常不會起太大作用,你可以設定一些容易達到的小目標讓孩子觸及到成功而重新收穫自信。多花一些時間和耐心來訓練,千萬不要放棄。
總之,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需要我們對孩子的行為多一些觀察,從行為去反觀和尋找背後的動機,再對症下藥,就能有效解決很多育兒問題。